返回第47章 目击回忆(2 / 2)聚灵神功首页

兵乱火灾之后的靖远县城到处断壁残垣,几成废墟瓦砾场。老人并不敢走入城中,只是远远地观望了一番,便返身回去靖山,途中再也不敢靠近那处大泥潭。

老人是最早回到栖身洞穴的。洞中一切如旧,不曾有异样发生。老人将自己的所见告诉了留守的同伴。

歇息了一会儿,去村中取食的那拨儿人回来了。他们此行非常顺利,家中所见也是一切照旧。看来,突厥人与叛军皆未曾骚扰过。这样极好,不日他们便可以返家了。

又待了约有一个时辰,东去千金寺的那拨儿人回来了,个个哭得双目透红,涕泪满面。他们讲,千金寺已被毁坏,留寺的僧人皆被虐杀,尸首被糟蹋得不堪入目。更令他们痛彻心肺的是,当他们沿着东面夹道去追踪逃难的家人时,却发现家人们皆倒毙路旁,无论老幼妇孺、农人僧侣俱被马刀砍死,无一幸免。显然,在他们分道扬镳之后,东逃的人群被突厥骑兵或假扮突厥骑兵的叛军追上,全部被残忍地杀死。

闻听噩耗,老人与同伴们肝胆欲裂、五内俱焚,很多人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最终大伙儿还是相互宽慰、勉励着活了下来,依靠着带来的食物又在靖山躲避了一段时间。

后来,大唐朝廷派来讨伐突厥的大军来到了靖远。那时,老人与同伴们已回到了家中。

大军驻扎一段时间后,不少内陆农户被朝廷从关中迁来,靖远一地又有了生机。

同时,一名叫了缘的和尚带着几个随从僧人也来到靖远,重修了千金寺。

老人与幸存的同伴们,在与移民的共处中,又重新建立了家室。

随着重建的顺利进行,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兵祸发生之前,但丧亲之痛与刻骨之仇令老人始终无法忘记发生过的那场劫难,特别是充斥其中的那些疑团,至今无法开释,成为老人的一桩心事。当凝翠问起靖远的故事旧闻时,他便将心事从头道了出来……

听完凝翠讲述之时,大军已然开入了靖远县城,随即便是一番忙碌。

秦梦周负责照顾大将军家眷的安置。他直接率领家眷队伍来到县衙。钟敬并不在这里,他去城西军营辅佐杨征了。于是,秦梦周便全盘安排家眷们在县衙的居处。忙碌之际,他主外,凝翠则主内收拾,如此,二人便自然分开了。

当内眷安顿好之后,县衙内院的大门便对外关闭了,没有特殊情况,外人,特别是男子,是不能再进入的。望着内院那双扇紧闭的大铁门,秦梦周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然而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他去做,儿女私情只好暂放一旁。

秦梦周安排手下得闲之人,速去城西军营,听候钟敬大人的差遣,他自己则出了城,径直去了郊外农庄。

他实际的目的地是城北的靖山,俗称北山。

北去靖山,道途颇远。这是因为靖远县城出于安全的考虑,仅有两个城门可通行。

一是西城门,嵌于高大的城墙之中,平时根本不会开启,只有两种情况下是例外。一是在战时,当军队对阵外敌,占据了上风,需要开城追杀之时,此门方才打开二是和平时期,中土有商旅西去,或西域有商旅东来,方才打开西门,便捷交通。

第二个城门便是南门,那才是靖远城中百姓常常出入的城门。平日里,近郊农人入城贩卖粮蔬,皆是通过此门。城中居民出城采买,去千金寺进香或远去内陆,皆由此门出入。从南门出城后,便有官道通向东山夹道,由此即可穿越东山,去往内陆。

至于传统城郭都有的东门与北门,靖远城却是没有。因此,秦梦周此次去往城北面的靖山,则需从南门出去,而后途径东山,折向北行,方可到达。

秦梦周出发时已是入夜时分。刚一出南门,城门便关闭了。显然,当晚他是回不去了。同时,如此夤夜,也不可能攀山越岭。留给秦梦周的可做之事只有一件,这也是他计划好了要去做的事情去城郊菜农中寻找凝翠提及的那位老人,向其询问十七年前那场兵祸的详情,顺带借宿一宿,明晨一早再去靖山实地勘察一番,然后回县衙向钟敬禀告。估计到那时,钟敬也已经得闲,正是听取此种回禀的最佳时机。

十七年前发生的那一幕,定然是靖远城最重要的故事旧闻。

由于那位老人在城郊菜农中有着不小的声望,大伙儿都熟识,秦梦周没费多少功夫便找到了他的家。表明身份与来意后,他受到了老人一家热情的接待。在享用了一顿简朴的晚餐后,秦梦周亲耳听到了老人再一次讲述十七年前的那桩故事。

老人的亲口讲述与凝翠所转述的内容相差无几,秦梦周不禁在心中感佩凝翠的聪慧强记。此后,他又向老人询问了其他一些靖远县城及周边地区的掌故。感到自己能够向钟大人完美交差了,他方才谢过老人,安然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