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嘉宾们和学院高层们,进入展厅,看到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姜哲的《城市生活三联油画。
众人在这幅作品前驻足,后面的参观者心急,但又没办法挤进来,只能伸着脖子向前看,看看前面的人,为什么不动了。文化部门的张代表,正盯着左边油画中的蒸汽火车海报。画中画的形象,被描绘的极具时代感。远看生动的烟雾,走近一些观察,能看出虚无缥缈的形象,是用堆砌出的颜料模仿的,却在光影间化作具象的历史呼吸。
“姜哲,“省美协一位老者,拄着手杖,回头看向人群后面的姜哲。
学校高层把姜哲拉过来,示意他到近前说话。
老者向姜哲询问:“这组老城的墙壁肌理,是用底纹笔扫出来的?还是先做好肌理,再用透明色渲染?“
姜哲说道:“这两种方法,都有,用来表现墙壁的不同效果。”
问话的老者,称赞用的好。然后用目光向一位画家示意。
两人在开幕式前,看到了姜哲的作品,还以画中技法打赌。可惜,两人都没猜到准确答案。
有位画家。几乎要贴到画布上,“公交车玻璃的反光处理,罩染层数好多!这是怎么处理的?既生动,还不油腻。“
有位文化部门的代表,发现了细节:“里面有些几个老商标,已经在市场中消失,应该记录下来。“他看向身边的一位学院高层。“这幅画,以后可以当做参考资料。”
“对对,很多城市的细节,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间,被人遗忘,应该用图形或其他办法记录下来。”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还是您想到周到。”
随着一个个细节被人关注,很多在滨海生活多年的人,逐渐找到了自己熟悉的图象,与自己的印象对应起来,立刻有了心领神会的感觉,似乎自己一下子理解了这幅画,而听到一些不同的见解,难免在心里嘲笑两句。
如此一来,嘉宾们在主场馆入口,停步的时间超出了预计,倒是后面的观众们,迟迟无法入场。
终于,有位学院的高层建议,展览上还有很多好作品,请大家继续参观。
“对,如果想和姜哲交流,可以等到座谈会上再说……”
参观中午得以顺利进行。
姜哲和第一批参观者,慢慢浏览画展,后续的参观者,第次进入场馆。
三层的场馆,很快被参观者占满。
油画专业一位老师,带着几个大二的学生,走进美术馆,来到姜哲的作品前。他挥手示意学生们靠近。
他特意领着学生们晚一点过来,就是想等参观者没那么多的时候,给学生们讲点实际的案例。
“都凑近点!“他指着三联画中,左边一幅,“瞧瞧,人家这底层肌理处理。“看看这墙面剥落效果,至少做了五层罩染!“
学生们纷纷询问几层罩染的用法,怎么才能达到效果,避免出错。
姜哲有系统帮忙,节省了大量的试错时间。别人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则需要很多的尝试。一批人看过姜哲的作品,离开不久,国画教研组的年青老师,带着几位大一学生来看画。
“小杨,你注意看树丛的虚实变化,分明借用国画里的虚实手法。”
回答几个学生提问后,他指着画中一个宣传画,“看这里,他用油画颜料画出了绢本设色的质感!“几个学生观察后,发出感慨。
这是,版画系师生,也走过来。
两个老师相视一笑。大家都想让学生们多看好画。
版画专业的学生询问老师:“唐老师,这组三联画,是不是借鉴了中世纪祭坛画?“
“对,形式可以借鉴,内容需要表现自己的认识。”老师等了一会,见学生没注意到相关的的细节,只好点出来。
“瞧瞧,这报纸的效果!“
学生们顺着老师指点,看到画面中,被乘客拿在手里的《滨海晚报。
“标题“城市更新“四字用了木刻字体。这是老版本,现在的报纸,已经改了,他画出了印刷的效果!“
“你们看中间这个消防栓!金属质感强烈,份量感十足!”
“左边是历史,中间是现实,右边,是未来吗?”有人看出了姜哲的创作意图,但看不明白右边画的某些元素。
“把一些不同时空的物品,摆在一幅画中,算是表现未来?”
有人开始争论,包括老师们。
有些参观者,带着家里的孩子,孩子们注意到画中的动物和植物形象,被生动的效果,逗得笑出声来。
因为画面中的元素太多,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一小时后,嘉宾们看过所有的作品。
除了确实有事,急着离开的几人,大家都准备参加接下来要举办的座谈会。
学院的老师们,按照要求,来到美术馆的会议室,和嘉宾们,以及艺术圈的从业者,开始座谈。
姜哲和部分学生,也参与座谈。
学校院长做了发言后,文化部门的代表接过话筒:“……我们在这次展览的很多作品中,看到了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创新“他扶了扶眼镜,“非常符合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主题。“
接下来,几位发言的嘉宾,画家,分别指出了展览中的优秀作品和亮点。
有人说创新,有人说传承,当然,也有人说起一些参展作品的问题。
其中有几位的发言,点到了姜哲的作品。
座谈,就是有问有答,也有讨论。
主持人请姜哲和一位研究生代表,说说自己的创作。
姜哲刚才抽空看了系统页面,从展览开始,自己的荣誉值在快速增加。
为了收获更多的荣誉值,这次发言,也要好好发挥。
刚才,他已经对原本的稿子,做了改动。
轮到姜哲发言,他简单回顾创作历程和思路。
“……时间是艺术的元素之一。就像这组画里的老门牌,二十年前是现实,现在是历史,二十年后“他停顿片刻,说道“或许会被遗忘,或许会消失,或许成为某部科幻电影的布景灵感。“
姜哲没有讲空话套话,而是说了很多实际的操作和思考。
发言结束,博得热烈掌声。
座谈会结束,姜哲有开始参与应酬。
直到中午,有了空闲时间,他再次打开系统。
荣誉条上的游标,有了明显的移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