瞟了一眼其他座位上的客人后,东川翼有了打算,按响按钮叫来了空姐。
“您好,这位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吗?”
“请问有什么东西看吗?打发打发时间。”东川翼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其他客人手上捧着的杂志。
“有的。”空姐甜甜一笑,“请问您需要什么类型的,请告诉我,我会帮您来取。”
“有漫画书吗?”
“抱歉,这个没有。”
“小说呢?”
“莎士比亚的书可以吗?”
东川翼面露难色,果断摇头拒绝。
“还是杂志吧,让我想想,音乐类的或娱乐类的,有多少拿多少。”东川翼灵机一动,打算趁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家乡的音乐”。
日本的音乐,在前世的他看来已经很厉害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绝大多数也只能乖乖地跟在美国音乐的后面,老老实实地向前者学习,并乐此不疲地踩在着人家流行过的路上再走一边。
动次打次、动感十足的迪斯科音乐如果放在亚洲,也算足够新潮了。但美国人已经和现在的东川翼一样,听得有些腻了,甚至有些烦了。
在去年,也就是1979年的7月12日的芝加哥,还爆发了一场虽然可能一开始并非针对是迪斯科,但最终还是造成了巨大影响的事件。
那时,疯狂的人群在棒球场里肆意狂欢,大量的迪斯科唱片被他们丢进火堆里烧毁。那一晚,后来被称为迪斯科毁灭之夜...
另一个说法,现在正在萌芽、在数年后即将在日本本土掀起风潮的“新音乐”,也就是后人所说的City Pop,也不过是从美式Funk/Disco里脱颖而出,又稍加本土化后的流行音乐。
换句话说,想要在日本的音乐圈有所作为,除了紧抱“天启”的大腿以外,像一个“中介”似的,时刻关注美国这边的动向和风潮也是必不可少的。
山下达郎,以及其他的许多日本音乐家,就是这样做的。
可以不生产音乐,只要你是足够敏锐的搬运工。
......
没过多久,空姐就用一个推车推来了一摞杂志,还贴心地分好类都放在特意搬来的小桌子上。
正如空姐预料的那样,古典类的音乐杂志东川翼是看都不看,反倒是被之前嘲笑东川翼的那两人要了去。
在娱乐杂志里,东川翼看到了《异形》的电影海报;也在后面几页里,看到了现在正当红的演员,著名的教父二代目:阿尔帕.西诺。
还有一位看起来有些小、但漂亮得不像话的女演员。她名字有些怪,东川翼一时没怎么记住。
只记得她的剧照很吸引人,散发着了青春少女的气息,正映衬了电影名:《青春珊瑚岛》。
这个名字,倒让东川翼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写给松田圣子的那首歌,也不知道在原时空里,两者有没有一些联系...
细碎的纸张摩擦声如流水一般哗啦个不停,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种种画面就这样在东川翼的手中翻来覆去。
或突然出现一两个有些熟悉的事物,让他高兴不已,满脸的笑容。
“啊,原来是这个,我好像看过!”
东川翼有时也忍不住低声惊呼,他从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里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这样的表情、这样的反应,看在后面那对男女的眼里,则让他们更加的鄙视了。
“果真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看几本杂志就兴奋成这样”两人如此想到。
不过事非人愿,当兴奋劲过去后,东川翼打算看的音乐类的杂志却还没翻开一本。
不自觉地打了个哈欠,困意袭来。
东川翼随手拿起一本音乐杂志,翻开来,只快速瞟了一眼。
上面是五个穿着华丽表演服的黑人小伙,他好像并不认识,也没有精力再去细看。
他忘记了之前空姐交给他的旅行套装,那里面有毛绒毯子和眼罩。
杂志摊开,放在脸上,座椅调低,两眼一闭。当东川翼再次醒来时,飞机已经稳稳地停在了洛杉矶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