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27章 吕氏覆灭(1 / 2)汉朝四百余年首页

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史上第一位皇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因为她,汉高祖刘邦背上了爱杀功臣这口大锅。刘邦可以没有戚夫人,却不能没有她,她便是吕雉,一位无冕女皇。

俗话都说:“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身居高位,本该想着怎样造福子民,想着怎样不辜负自己的头衔与职责。

可吕氏一族却滥用职权,只醉心于玩乐与杀戮,从不为百姓办实事,只想着怎样笼络越来越多的权、名、利,却将人命视如草芥!

吕后是个女强人,是个铁腕人物,她怎么是个悲剧人物呢?

当政期间,她残酷地挖掉戚夫人两眼、砍掉戚夫人四肢,把戚夫人投入猪圈,名之曰“人彘”,然后将其慢慢折磨死。

能这样干,没有点铁石心肠,是不行的!

像吕后这样强硬、高调、权势熏天的人,她怎么又称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在哪里?

她的悲剧,就在于是她导致了吕氏全族的被灭。

连樊哙一家也被裹挟着搭了进去,遭到灭顶之灾。

樊哙是谁?

是刘邦的连襟和大功臣啊。樊哙能文能武。

鸿门宴上,刘邦生命岌岌可危,是樊哙挺身执剑保护了刘邦。

攻入咸阳,刘邦想在秦始皇的床上睡一宿,这樊哙劝刘邦脑子要清醒、不要腐化。

可是就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家被灭门,樊家也跟着裹了进去。

这是吕公当时把吕雉嫁给刘邦时所万万不能想到的,也是吕后生前难以料到的。

吕后死前嘱咐两个侄子要紧紧把住军队云云,其实对防止吕家被灭已起不到很大作用了。

把吕氏被灭归结为吕后的两个侄子没听吕后生前的嘱托而交出兵权,这种看法是肤浅的。

其实导致吕家被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吕后做事太“独”。

这个独,也包括毒的意思。

吕后害死戚夫人和刘邦的其他几个儿子造成恶果。

极大的影响了吕后在臣民中的形象,这简直等同于自毁。

从此,大臣们跟吕后离心离德、面和心不合,皇族成员对吕氏也产生了强烈的敌视。导致汉惠帝过早死亡。

吕后残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使汉惠帝受到很大刺激,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以致身体每况愈下,从此便日益消沉,英年早逝。

强行擅自封吕姓为王,激起了大臣和皇族的强烈不满和对抗,虽然这种不满和对抗在吕后活着时还没明显呈现出来,但为以后吕氏被灭埋下祸根。

在立皇帝方面处置失当,立一个小皇帝,什么也干不了,立皇帝又和大臣沟通,还让自己的两个无能的弟弟领兵,把持重权,这叫吕后对自己极不自信。

这就人为的把自己和大臣、吕家和皇族对立了起来。

那么在吕后死后,大臣和皇族的不满能不强烈地反弹吗?

汉惠帝死后及吕后死后,吕后均立小皇帝,我们可以为吕后做以下几个设想:

她不残害戚夫人和刘邦的几个庶子,表现得尽量大度些。

这样她的形象在大臣中就不会变得那么糟糕,大臣们也会很愿意跟她交流,君臣和谐共治,当然做到完全和谐是做不到的,最起码能达到一定程度。

吕后死后,大臣们还好意思将吕氏灭门吗?

吕后不残害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汉惠帝便不会受到强烈刺激,他可能会活得比较长。

如果吕后死后,汉惠帝还活着,仍继续执政,吕氏能被灭门吗?

汉惠帝活得时间比较长,有了儿子,将来惠帝儿子继续当皇帝,小皇帝能狠心将自己的外公家灭门吗?

由此看来,吕后主观上报仇、害死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是造成吕氏被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她不封吕氏为王,守点封建老规矩,大臣们和皇族也不可能对吕氏那么反感,那么吕氏灭族或许可以避免。

临死前立个岁数大一些的皇帝,譬如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尽量对新皇帝亲切些,或许也可能避免吕氏被灭门。

因为刘恒被立,很可能会感念吕后的册立之恩,他很难对吕家下毒手,就像慈禧虽然害死光绪,但却立了光绪的弟弟为帝,新皇帝一家照样对慈禧感恩,即使吕后的两个侄子被拿掉,但最起码能保住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吕后生前虽然铁腕,但目光很短浅,做事欠妥,并不是个聪明人。

她缺乏政治智慧,所采取的手段都是一些粗浅的措施,进而造成了吕氏被灭门。

孝惠七年八月戊寅,刘盈忧郁病逝,发丧期间,只见吕雉干哭,不见落泪。

张良之子张辟强担任侍中,年仅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只见她干哭而不悲伤,你知道是什么原因?”

陈平反问:“是什么原因?”

张辟强说:“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班老臣。您现在应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这样吕后才会心安,你们才能有幸免于祸患。”

陈平就按照张辟强的计策去做,吕雉果然高兴,哭起来也显得哀痛。

吕氏的权势便从此开始。

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吕雉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在采取“无为而治”,巩固西汉政权的同时,首先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重用其宠臣审食其。

然后布置党羽,大封诸吕及所爱后宫美人之子为王侯。

随后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

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政策,坚持高祖与大臣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吕雉不高兴,就让他担任皇帝的太傅,夺了他的丞相职权。

王陵只得告病回家。然后又让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

陈平、周勃虽然不服,也只好顺从。

审食其不处理左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专门监督管理宫中的事务,像个郎中令,吕雉常与他决断大事,公卿大臣处理事务都要通过审食其才能决定。

吕后这些做法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激烈反对。

吕雉追封他已故的两个哥哥,大哥吕侯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封立诸吕为王的开端。

高后元年,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

高后四年,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

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