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秋天,他以车骑将军之职跟从刘邦击败燕王臧荼的军队。
第二年,跟从刘邦到达陈县,逮捕了楚王韩信。
回朝之后,刘邦剖符为信,使其世世代代不绝,把颍阴的两千五百户封给灌婴作为食邑,号为颍阴侯。
此后,灌婴又作为车骑将军随从刘邦到代,去讨伐谋反的韩王信,到马邑的时候,奉刘邦命令率军降服了楼烦以北的六个县,斩了代国的左丞相,在武泉以北击败了匈奴骑兵。
又跟随刘邦在晋阳一带袭击隶属于韩王信的匈奴骑兵,所统帅的士卒斩杀匈奴白题将一人。
奉刘邦命令一并率领燕赵、齐、梁、楚等国的车骑部队,在硰石打败了匈奴的骑兵。
到平城的时候,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跟随高帝回军到东垣。
灌婴在跟随刘邦攻打陈豨的时候,受刘邦的命令单独在曲逆一带攻击陈豨丞相侯敞的军队,大败敌军,所率领的士卒杀死了侯敞和特将五人。
降服了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等地,攻克了东垣。
黥布造反的时候,灌婴以车骑将军之职率军先行出征,在相县,大败黥布别将的军队,斩杀亚将、楼烦将共三人。
又进军攻打黥布上柱国的军队和大司马的军队。
又进军击破黥布别将肥诛的军队,灌婴亲手活捉左司马一人,所率士卒斩其小将十人,追击敌人的败将残兵一直到淮河沿岸。
因此,刘邦又给他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户。
讨平黥布之后,刘邦还朝,确定灌婴在颍阴的食邑共五千户,撤销以前所封的食邑。
在历次大战中,灌婴总计随刘邦俘获二千石的官吏二人,另外自己率部击破敌军十六支,降服城池四十六座,平定了一个诸侯国、两个郡、五十二个县,俘获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的官吏十人。
灌婴在打败了黥布回到京城时,刘邦去世了。灌婴就以列侯之职侍奉孝惠帝和吕太后。
太后去世以后,吕禄等人以赵王的身份自置为将军,驻军长安,妄图发动叛乱。
齐哀王刘襄得知此事以后,发兵西进向京城而来,说要杀死不应该为王的人。
上将军吕禄等人听说之后,就派遣灌婴为大将,带领军队前去阻击。
灌婴来到荥阳,就和绛侯周勃等人商议,决定大军暂时在荥阳驻扎,向齐哀王暗中示意准备诛杀吕氏的事,齐兵因此也就屯兵不前。
绛侯周勃等人杀死诸吕之后,齐王收兵回到封地。
灌婴也收兵从荥阳回到京城,和周勃,陈平共同立代王刘恒为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于是就给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赐给黄金一千斤,同时任命他为太尉。
孝文皇帝三年,绛侯周勃被免除丞相职务回到自己封地上去了,灌婴担任丞相,撤销了太尉之职。
这一年,匈奴大举入侵北地、上郡,皇帝命丞相灌婴带领骑兵八万五千人,前去迎击匈奴。
匈奴逃跑之后,济北王刘兴居造反,皇帝下命令灌婴收兵回京。
汉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
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
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
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方面主要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
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
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
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
从此,汉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
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
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汉文帝很快也答应了。
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
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丞相职务。
再后来,派有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马上把他抓捕。
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决无谋反之心的实情。
汉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
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确实很宽容。
汉文帝巩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军权是最大的权,汉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
相关部门分别诛杀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
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
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
汉文帝前元元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中央。
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
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
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
同月,立窦氏为皇后。
汉朝的察举制,是地方长官在地方上辖区内考察,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科举制度就是由中央通过考试来考察人才.
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
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
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
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而在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诸侯“功高盖主”的现象,对皇权造成威胁。
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
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
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
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
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这一点不难理解。
同时,也带给社会上一股读书的风气。
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
从社会角度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但是,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有利工具,考什么国家定,而科举考什么人们也就学什么。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