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15章 跳梁小丑(1 / 2)汉朝四百余年首页

然而,建武之初四周强敌环伺,内部也有人怀有异心,政权并不稳定。

仅仅建武二年一年,刘秀政权便发生了多次反叛事件。

这也决定了刘秀此时并不可能像承平帝王那般实行夷三族的残酷手段,仅有刘扬、刘让被杀,不仅没有牵连其他真定族人,还将刘扬之子刘得封为真定王。

郭家不过是刘扬的妹夫家族,未参与谋反,按律不当牵连,更何况郭圣通有诞育皇嗣的大功。

因此,在这样特殊的形势下,阴丽华所拥有的优势不过一句空谈。

此时,真定王室之人也在惶恐不安之中等待着刘秀将如何对待他们。

建武二年刘秀争夺天下的资本只有河北,而河北旁有幽州彭宠反叛,内有内黄五校贼作乱,而此时刘秀则面临关中、南阳、淮阳等地多线同时作战的问题。

虽然真定宗室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与刘秀对抗,但是他们如果联合彭宠作乱,刘秀则抽掉不出足够的兵力平乱。

在面临与真定王室族人矛盾激化、河北动荡的状况下,立郭圣通为后,刘强为太子,恰恰是可以向真定王室表明皇帝无意牵连刘扬族人的态度,缓和真定王室族人焦虑情绪的最佳选择。

郭圣通作为连接真定王室与刘秀之间的桥梁,在刘秀建国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一直伴驾左右。

而郭氏家族也并没有参与到刘扬谋反之中,仍然有从龙之功。

东汉初年的功臣宿将,除了少数几人在刘秀去河北之前便跟从他,均是刘秀离开洛阳之后,从各地慕名追随而去的。

只知皇帝身边有一位身世显赫的郭圣通,而不大清楚原配阴丽华。

最重要的是,郭氏有子,对于拼上全家性命跟着刘秀打天下的群臣来说,继承人才是保障王朝传承,保住胜利果实最重要最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他们不太可能因为阴丽华是原配就支持她当皇后。

刘秀在有一次在打仗过程中失踪,众将不知刘秀死活,焦虑不安,吴汉情急之下甚至想到了奉刘秀的侄子为主,可见新生的建武政权对继承人的迫切需要。

阴丽华虽占有原配名分,又有刘秀的推重,但无论从出身、资历、子嗣、对政权的作用和对朝臣的价值等各个方面上来说均无法跟郭圣通相比,在刘秀建国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故立阴氏为后,实众心难服。

且中宫正位,身负管理后宫之责,以阴丽华的资本也很难管理出身高贵且育有子嗣的郭圣通,所以她坚决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后位。

考虑到国家形势和朝臣们的不安,刘秀最终不再坚持立阴丽华,接受了她的辞让。

建武二年四月在苏茂杀淮阳太守依附另一位称帝的宗室刘永之后,刘秀册封宗室,五月封谋反的故真定王刘扬之子刘得为真定王。

六月,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其子刘疆被册封为太子。

阴丽华以原配名分让出后位成为刘秀后宫特殊的存在、刘秀得以有嫡子作为正式继承人稳定朝堂、郭圣通得到皇后之位。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形势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角度考虑,这个决定是三个人最恰当、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建武四年五月甲申,阴丽华在元氏县生下长子刘阳。

这是一次颇为不平凡的出生经历。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并不知道刘秀出于什么缘由,不惜建武初年财力窘困,坚持要带怀孕的阴丽华从军,只知道刘秀将行军速度压倒最低,是正常行军速度的一半。

虽然没有直接记载这是为了照顾孕妇,但春秋战国时期的路况条件即可达到半天30公里。

更何况数百年后驰道纵横的东汉时期,而史料也并没有记载刘秀有什么其他特殊情况,因此刘秀以奇慢无比的速度行军,大约是与军中带着孕妇有关。

而大军一动,每日军粮辎重马匹嚼用就花费不菲,在建武初年,黄金一斤买五升豆子的时期,这是一次颇为昂贵的出生。

刘阳在刚一出生时,便得到了父亲的特别喜爱,刘秀见这个孩子颜色红润、丰下锐上,认为其像圣君尧,并且以皇朝国运所系的赤色为之命名为刘阳。

同时,阴丽华也越来越受宠爱。之后又相继生下刘苍、刘荆、刘衡、刘京四子。

阴丽华身居贵人之位十数载,俸禄不过数十斛,这在国家富足的东汉中后期无疑是较低的待遇,但是在建武年间却是不折不扣的高工资。

国家刚刚建立,战乱时期农业生产严重破坏,战争靡费巨大。

建武元年,朝臣百官俸禄不过升斗米。

建武三年,一斤黄金只能买到五升豆子,在外打仗的士兵没有军粮只能用果实充饥。

到了建武六年,国家经济稍微好转,作为仅次于列侯之位的关内侯,月俸不过二十五斛,由此可见其他官员的工资也颇为可怜。

建武十三年之前,皇帝皇后没有仪仗,直到打败公孙述才运到洛阳。

国家平定之后,各地开始进献珍品美味,但刘秀自己都不吃,而是分给列侯。

直到建武二十六年,百官俸禄才增加到正常水平。

阴丽华身为刘秀妃嫔,与刘秀同甘共苦,亲眼见证着这个王朝的建立。

东汉初年,天下兵戈四起,甚至达官显贵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建武六年刘秀赐给隗嚣的财宝竟在运送途中被偷走,由此可见当时治安之混乱。

建武九年,毗邻京师洛阳的颍川和河东两郡发生变乱,叛军和盗贼四起。

此时阴家因为富比王侯而成为了盗贼眼中的目标。

阴丽华的母弟被贼人劫持,在官府的捉拿时,被盗贼杀害。

实际上,两汉民风彪悍,东汉安帝、顺帝时期,法治松弛,盗贼甚至劫持王公大臣作为人质勒索,就更不用说天下未定的东汉初年。

这令刘秀感到甚为悲伤。

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诏安抚,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的诏书却偏重于强调自己不忘与原配的患难之情。

最重要的是,在立郭圣通为后七年之后,刘秀再次旧事重提,诏书很直白的说拥有“母仪之美”的阴丽华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而郭皇后能成为皇后,完全是贵人阴丽华“固辞”的结果,也是在暗示,给阴家的一切待遇都是阴丽华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

以我们今人的角度,的确阴丽华对刘秀付出良多,刘秀本来就应该补偿阴丽华。

而在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古人眼中,却具有不同的意义,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认为刘秀下了这道诏书之后,郭后就无法安于皇后之位了。

而且,当时天下未平,很多功臣还没有封地,刘秀以阴丽华曾固辞后位的缘由,给阴家兄弟封爵,西汉只有皇后外戚才能封侯,而且也不可以太多。

王政君为太后时,因其家封了五个关内侯备受诟病。

而此次刘秀将阴丽华的兄弟先于功臣封侯,对于那些在前方打仗拼命还未得到封赏的将军士兵眼中,不啻于极大的恩宠。

刘秀在建武十三年刘阳十岁之时摸着他的头说“吴季子”,此言更是引人遐想。

吴季子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本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寿梦却希望他继承,于是他的哥哥纷纷辞让储位,希望他即位,他却推却了。

联系阴丽华和阴家兄弟让后、推让爵位的举动,不难看出,刘秀希望刘阳能够继承大统,却又担心他受母族谦让的家风影响,不肯接受父亲的一片苦心。

而十岁稚龄便通晓春秋的刘阳,却毫无所惧,以一句“愚戆无比”评价吴季子的行为,也向父亲表明了自己当仁不让的态度。

建武九年,郭皇后已经完全失宠,被刘秀疏远。

尚书令申屠刚在任期间多次谏言让郭圣通所生的太子刘疆就东宫,却被刘秀拒绝,并最终把申屠刚贬黜出京。

建武十三年,蜀地平定后,刘秀大封功臣外戚,但其中却不包括郭圣通的外戚族人,其弟郭况直到建武十四年,才升任城门校尉。

建武十五年,阴氏和刘秀的母族樊氏增封,却没有包括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而刘秀封皇子为公,阴丽华的长子刘阳封东海公,东海国据二十三县,为诸子之中最大的。

郭圣通因为日渐失宠,她的外戚也始终不像阴家兄弟那样受到刘秀的亲信和重用,因此越来越对刘秀感到怨恨和不满。

建武十六年,刘秀度田,收到一片简牍,写到“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东海王刘阳在朝堂上当众揭露,这是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刘秀由此加大了度田的核查,并杀了十余个郡守。

在平定了度田引发的叛乱之后,刘秀将叛乱的魁帅严厉处罚,迁往他地,度田成为东汉定制,社会恢复了安定,形成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

而刘秀在经过“退功臣进文吏”,削弱了朝堂上功臣的影响力,让他们安享富贵,不过逢年过节入朝觐见而已。

又经过“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极大的加强了皇权,将权柄牢牢握于手中。

经过度田,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在度田中杀了不少郡守,震慑了朝堂,在执政风格上“严猛为政”,做到了“总揽权纲”。

此时他已经能够控制废后易储,国本动摇造成的政治影响。

建武十七年,也就是在天下平定四年之后,光武帝决定废皇后郭圣通,立贵人阴丽华为后。

刘秀认为她心怀怨恨,对她性情的评价是像“鹰鹯”、无后妃之德,认为她在自己死后不会善待阴丽华母子;

而阴丽华是原配,与自己情深意重,应该侍奉宗庙,居国母之位。

因此在国家政局稳定之后,便开始行废立之事。

西汉废后之后立新后,间隔少则半年,多则两年,但因郭圣通生有五个嫡子,郭圣通被废之后,刘疆仍然可以以长子身份合法居于太子位之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秀将废立皇后同时进行。

并强调因皇后失德而导致中宫异位,进而致使国本动摇,是异常之事,不是国家之福,因此不得庆祝。

将废后引起的政治动荡减到了最小。

教导太子读书的郅恽小心翼翼的在大殿之上替郭圣通说了一些劝谏刘秀的话。

他说:“臣听说夫妇之间的感情,连儿子都无法干涉父亲,何况臣下怎么能干涉君王呢,这是臣下不敢说的。

即便如此,希望陛下衡量事情轻重,不要违背父子人伦,不要让天下人横加议论。

刘秀说:“郅恽善于用自己的心去体谅主上的心思,他知道我一定不会有失偏颇而忽略国家大事。”

这里,刘秀说郅恽最能体谅自己,并保证以后不会因此影响轻慢国家大事。

君臣父子乃人之大伦,鉴于西汉易储多次发生父子相残的惨剧,郅恽最担心的也是这种事情在皇廷重演。

于是用武丁、尹吉甫这等贤君名臣因娶后妻,放逐前妻之子的例子,劝刘疆主动让位。

郭圣通因过失远远小于前代废后,在被废之后即被封为中山王太后,移居皇宫北宫居住。

刘秀给了郭氏一个“王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将她废为庶人,并且给其娘家诸人封侯,赏赐他们大批金钱,亲自莅临郭府,后来又给郭圣通的儿子们增封。

一来,郭氏家族在刘秀即位之初有从龙之功,身为外戚谨慎小心十余年,郭圣通也诞育皇家子嗣,对皇室宗族有功,行为上并无严重过失,刘秀是历史上著名的善待功臣、心胸宽广之人,甚至自己杀兄仇人更始帝的三个儿子都册封为侯,自然会对郭圣通和郭家格外厚遇;

二来他接受了郅恽的进谏,尽量减少废后异储的负面影响,做到“无令天下有议社稷”。

诏书一下,导致郭圣通所生的长子刘疆一下子由嫡长子变成了庶长子,而刘阳则由庶子变成了嫡长子。此时嫡庶异位,他在太子位上便名不正言不顺了。

刘疆因此十分不安,听从了郅恽的建议,多次上书表示要让出太子之位。

从此,东海王刘阳以嫡长子身份在朝堂之上参与政务。

建武十九年,他在平定妖巫单臣、傅镇在原武之乱中显露出自己出色的政治才华。

刘阳优秀的表现昭示着,经过两年的准备,在刘秀的细心栽培下,刘阳在朝堂上具备了足够的资历、声望和参政的经验,可以承担储君的重责。

同时,成为了庶子的刘强也在太子位上愈发感到不安,最终刘秀同意了刘疆辞掉太子位的请求,将帝国皇位的继承权交托到刘阳手中。

同年,刘秀决定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为太子,前太子刘疆退位东海王。

刘庄当太子后,即就东宫,刘秀亲自考察,以十万钱重金礼聘当世名儒桓荣教授太子,同时任用何汤、刘昆、包咸、钟兴等有教授学生经验的大儒文士传授皇太子学识。

因为前太子刘疆一直没有就东宫,因此没有现成的东宫建制,属官、制度皆不完备。

建武二十四年,班彪谏言选任贤能担任太子太傅,完善东宫和诸王府的官署,依据西汉旧典设立皇太子汤沐和坐朝仪制。刘秀同意了。

建武二十八年,经过九年的学习,刘庄学有所成。

刘秀极为重视太子太傅的人选,特地召集百官,商讨举荐事宜,最终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桓荣为太子少傅。

建武二十八年六月,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更始之子寿光侯刘鲤怨恨刘盆子害死自己的父亲,于是通过郭圣通之子刘辅结交宾客,杀了刘盆子之兄故式侯刘恭。

刘秀震怒,不顾郭圣通刚刚去世,下诏大捕诸王宾客,甚至造成一家三口伏尸于郭圣通灵堂的惨剧。

并将刘辅下诏狱三日。受牵连而死的多达数千人。

不过还是有幸运之人,通过阴家依附诸王的冯衍听说这件事之后,自己去诏狱认罪,却得到了格外优容,被放了出来。

同年八月,郭圣通的前四子刘疆、刘辅、刘康、刘延和许美人之子刘英皆就国,阴丽华诸子都留在洛阳,明帝即位后数年,才陆续就国。

阴丽华所生的次子刘苍也受到父亲的重视,在建武时期也撰写奏章,参与朝政。

阴丽华的兄弟阴识、阴兴一直备受刘秀的亲信与重视。

阴识在随阴丽华到洛阳后便先于功臣封为阴乡侯。

立功之后,刘秀想要增封,当时刘秀地盘很小,许多功臣还没有封地,阴识刚获封地,又要增封。

他为了避免有人觉得刘秀分配不公,以“托属掖廷”为由拒绝,后来为刘秀担任关都尉,镇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函谷关。

后来又成为帝王亲信之臣——侍中。

刘阳任太子之后,他即辅导东宫,并担任守执金吾守卫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