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千般艺,献给帝王家!
这句话出处在元朝无名氏写的杂剧《马陵道》的开头,原文是:学成文武艺,献与帝王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
《三国志》里,魏明帝曹叡,剥夺了骠骑大将军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赋闲在家,旁边的小儿子司马昭问父亲:父亲,俗话说,学好千般艺,献与帝王家。而今,帝王不用咱,学好了这身武艺,又有何用?
望着小儿子的质问,做为父亲的司马懿,一脸茫然…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后来,立为皇太子。
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
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入中国重始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明帝及其子章帝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明章之治。
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
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参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
同时,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永平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
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
自王莽始建国元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
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
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
东汉建武四年五月四日,刘庄生于常山郡元氏县,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当时,朝廷发现垦田亩数和人口不对,于是开始重新清查田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
各个州郡的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光武帝刘秀看到陈留吏的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于是他就问陈留吏这是什么。
陈留吏说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是在雒阳的长寿街上得到的。
这时,帐幄后面只有十二岁的刘庄插话说,这是郡里的官吏教陈留吏怎么核查土地。
刘秀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问呢?
刘庄又说,河南是帝城,南阳是帝乡,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认真核查。
刘秀于是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陈留吏所言果然和刘庄一样。
自此以后,刘秀对自己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儿子愈加青睐。
后来,单臣、傅镇等造反,占据原武城,劫持了该城的官吏。刘秀派大将臧宫等率兵围剿。
由于单臣、傅镇他们粮草充足,所以臧宫虽然把他们困在城里,又死伤很多士兵,但就是攻不破城池。
刘秀招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大家多提议悬赏以攻城。
只有刘庄主张不要围城太紧、太急,让叛军可以突围,这样一个亭长就能对付他们。
结果真如刘庄所料,叛军分散突围后都被平定、消灭。
同年,刘庄被立为皇太子,并拜博士桓荣为师。
刘庄登基后,继续奉行光武帝在位时期为巩固东汉统治而推行的各项政策。
对于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外戚、大臣严加惩处。
比如护羌校尉窦林系大司空窦融亲属,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
永平二年,窦林以“欺君罔上、贪赃枉法”之罪下狱论死。
刘庄以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将窦融罢官。
后来,刘庄之弟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杀;
河东尹薛昭、司隶校尉王康、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坐事论死。
可见刘庄对于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诸王控御极严,一旦犯法,从严治罪,决不因其官职高、地位亲近而加以宽贷。
于是,群臣震恐,朝廷肃然。
刘庄还注意整顿吏治,对地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察和黜陟。
从慎重选举官吏着手,对吏治进行整顿。
永平九年又规定出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每年进行一次。
在选官用人上,刘庄严令杜绝权门请托。
他的姊妹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
刘庄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
令官吏劝督农桑,治理病虫害;并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民。
此外,刘庄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
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和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
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桐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从而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刘庄提倡节俭,宫廷生活不尚奢侈,一时之间,上行下效。
所以,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两千一百多万,至刘庄统治后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三千四百多万。
刘庄和其子章帝刘炟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建武中元一年,东汉洛阳皇宫,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降临人间。
这个婴儿的名字叫做刘炟。
按照惯例,在介绍一个皇帝时,我通常会先介绍这位皇帝出生。
历来帝王降生,必然天有异象,刮风啊,下雨啊,天上冒红光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至于是不是出生时真有这种异象,我们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全信,但所有在记叙上的不同寻常,都是为了告诉你,这个人,生下来就不一般。
非常遗憾的是,翻遍《后汉书》,关于刘炟同志的出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那刘炟的少年时代呢?
通常来讲,皇帝的少年时代应当也是不同寻常的,要么天资聪颖,要么才智过人,三岁能说话,五岁能吟诗,七岁古诗倒背如流,十二岁七步成诗,堪称当代文豪。
那这种记叙内容能有多少真实性呢?
还是那句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因为皇帝也是人,他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也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皇帝是人,皇帝不是神。
我们当代不排除有个别帝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优秀的,但皇帝个个是神童,这也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查看过很多汉代的史学资料,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把皇帝神化。
残酷的皇帝、昏庸的皇帝、贤明的皇帝、暴虐的皇帝。
似乎几个字,或者一句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概括一位帝王,概括一个人漫长的一生。
我认为,这样笼统的分析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以我打算见微知著的来分析汉章帝刘炟同志。
但当我再次拿起史书翻看,又发现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这位皇帝的少年时代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皇帝小时候儿干过什么,做过什么,是如何被皇帝选中,又是如何加冕成为帝王的,史书统统没有记载。
所以我只能非常遗憾的告诉你,关于刘炟同志的前半生,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永平三年,公元60年,刘炟五岁,被立为皇太子。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龙驭上宾,大行而去,皇太子刘炟即皇帝位,时年十九岁。
没等来得及享受成为天下至尊的喜悦,刘炟同志很快就碰上了一个大麻烦。
全国大部突然爆发了旱灾,其实属兖州、豫州、徐州最为严峻。
兖州在山东济宁,豫州在河南南部,徐州在江苏北部。
这三个地方是东汉的人口大省,饥荒一来,粮食收成锐减,大片田地荒芜,灾民遍地,老百姓的日子简直没法儿过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皇帝的反应很迅速。
啥也别说了,开仓放粮吧!
但光是开仓放粮,似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饥荒,不仅要先让老百姓吃上饭,把命保住,还要弄明白饥荒的来源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发生饥荒的诱因多种多样,季节变化,全球气温,甚至生态圈失衡,都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的饥荒。
那么古代有科学吗?东汉有科学吗?
当然也有。
张衡同志发明了地动仪,华佗先生发明了麻沸散。
总结来说,东汉时期的科学发展很有看头,但并不完全够用。
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可以说是和刘炟同志的少年时代一样,一片空白。
皇帝召集大臣连夜开会,商讨如何治荒。
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一条结论:灾荒和神灵发怒有关,而神灵之所以发怒,是因为世间阴阳失调。
这个结果着实有些搞笑,很明显,大臣们一问三不知,只能糊弄皇帝,而糊弄皇帝的方式也很简单,既然不知道,那就往封建迷信上推。
皇帝若有所思,抛出了新的疑问。
那造成阴阳失调的原因在于什么呢?
看来皇帝不是特别好糊弄,皇帝要一个具体答案。
大臣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还是司徒鲍昱站了出来。
这位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跪在皇帝面前,娓娓道来:先皇刘庄,也就是你的父亲,是咱们两汉历史上的著名的法制专业户。
前两年楚王刘英犯罪,可把你爹给气坏了,刘英亲戚朋友也多。
先皇天天出去抓人,有时候一天能抓好几百人。
这些人有的罪大恶极,但有的只不过是从犯。
更有甚者,其实是被无辜牵连的,你父亲不讲情面,把这些人全都处死了,这些人死了之后成了孤魂野鬼,不得安息,所以搞的天地间阴阳失调。
一段话说得有模有样,逻辑缜密,理论扎实,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纯属是胡说八道。
可皇帝听完,却深信不疑,再次发问:既然如此,要如何解决呢?
皇帝问完之后,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这位聪慧的帝王明白大臣们的用心良苦,对皇帝本人来说,父亲刘庄的做法同样让自己很难评价。
一方面,国无法不立,刘庄是一个执法非常严格的帝王。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高级将领还是皇亲国戚,只要触犯法律,等待的就是刘庄同志的法网恢恢。
轻则开除免职,中则发配流放,重则当即处死。
对刘庄来说,整个帝王的繁荣和发展,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支撑。
严刑峻法,一视同仁,这样的皇帝不多。
但在这样威严的法律之下,会不会有冤假错案?
会不会有无辜牵连的人?
会不会给民众造成恐慌,会不会阻碍社会发展的进步?
而由皇帝本人贯彻执行的法律,又是否是合理的呢?
当然,封建帝制时代,没有人敢对皇帝发出这样的质疑。
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能对皇帝提出质疑的,只有皇帝本人。
现在,汉章帝刘炟发出了对父亲汉明帝刘庄的疑问,也发出了对自己的疑问。
这个疑问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你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证明,刘炟同志是个好皇帝。
他吸取了父亲在法律制度上过分严苛的经验和教训,搞起了政宽刑疏的政策。
如果说他的父亲汉明帝刘庄的执政风格像巍峨的大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那么汉章帝刘炟的执政风格就像和煦的阳光,无时不刻都能给你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各地的饥荒有没有因为皇帝执政风格的改变而减轻,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知道的一个信息是,刘炟是一个温和的人。
前脚处理完饥荒,后脚西域就出事儿了。
大家知道,两汉时期是很混乱的,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开始,各路势力你来我往,在中原大地上就算是打开花了。
国内打架,西域人民可就不服天朝管了,纷纷脱离汉朝的控制。
到明帝刘庄即位时,曾经安排过大臣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和西域人民联络感情,使西域各地臣服,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指挥中心。
远通西域,各部臣服,这事儿看起来就算是解决了。
但等到章帝刘炟当了皇帝,西域的焉耆、龟兹、车师三个小国决定不再跟着东汉混了。
小国家有大梦想,他们也不想一辈子窝在沙漠里吃沙子。
于是,三个小国联合匈奴人,打算攻打西域都护府,给东汉政府点颜色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