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听到徐申学这话,又看了看自家的自研算力芯片,然后就叹气了。
他的芯片工程师给他设计的自研芯片,整套系统采用双芯片,但是总算力设计才144tops……但是明年人家智云半导体就要推出来单枚芯片60tops的px3芯片了,多枚芯片并联的话,可以轻松达到180tops乃至240tops。这是因为智云半导体的算力芯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芯片的通信速度都非常大,同时还有着专属的开发生态支持可以进行多枚芯片的并联。
其他的弄个两枚芯片居多,但是智云半导体的机载算力芯片动不动就是四枚,六枚甚至十枚以上。
这样虽然成本更高,但是却可以带来更大的总算力。
这也是为什么智云半导体卖的并不是单独一个px芯片,而是一个px算力平台的缘故。
当然,就算是单枚的算力,其他厂商也比不过智云半导体啊!
其他半导体厂商都在玩几十亿个晶体管数量的时候,智云半导体都开始玩两百多个晶体管了……尽管晶体管数量更多,芯片面积也更大,最终导致制造成本更高。
但是和算力的提升比起来,这些成本提升的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如何在一枚芯片里堆积更多的晶体管数量,这也是芯片设计领域里的一大学问,很难搞的。
然后到了制造领域,这又会拉开一定差距!
台积电那边现在有十纳米工艺和十六纳米工艺,十纳米工艺这种顶级工艺先不去说,反正也不是给什么车规级芯片用的,那都是给手机soc,服务器gpu这种顶级工业品使用的。
就算比,台积电的十纳米工艺的晶体管数量上也不如智云微电子的十纳米工艺。
且说十六纳米工艺,他们的十六纳米工艺本身就比智云微电子的十四纳米工艺低一截。
后续他们的基于十六纳米工艺改进的工艺,也比不过智云微电子的十二纳米工艺。
制造工艺上的差距,最终就会导致芯片性能上的差距。
最近几年智云集团的s系列手机的强悍性能,相当多一部分原因,都是建立在s系列芯片的强悍上的,而s系列芯片的强悍,一方面是建立在自家的顶级芯片设计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建立在领先同行的芯片制造实力上的。
车规级芯片上也同样如此,eyq3这种基于十二纳米工艺,晶体管数量超过两百亿的芯片,对于其他公司而言,设计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就算设计出来了想要生产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而面向第三方市场的px芯片也有类似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px芯片就是eyq芯片的性能阉割版。
其他芯片设计企业,想要搞出来类似的芯片,其实难度非常大。
至少特斯拉这边就没什么自信。
考虑到动力电池、机载芯片、诸多乱七八糟的车规级感应器,以及其他大量的电动车供应链的成本问题。
还有就是为了开辟华夏市场以及东盟市场。
最终,马斯克还是在数天后悄然乘坐专机飞抵了深城,在智云集团总部里拜访了徐申学。
双方就智能电动车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国际市场进行了交流,最后达成了若干一致意见。
比如在欧洲地区里,投资建厂可以,但是核心技术别瞎搞,外泄核心技术的话就等于培养出新的强力竞争对手。
未来的智能电动车领域里,特斯拉那边代表美国市场,海蓝汽车代表华夏市场,这就够了,不需要第三方强力的竞争对手。
同时为了更好的良性竞争……嗯,联手干掉其他传统燃油车厂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好的打造电动车的基础设施上。
双方将会在市场,充电桩领域等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市场上,海蓝汽车将会协助特斯拉落户华夏,在华夏建厂,协助特斯拉在华投资的工厂,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百分百的国产化,以达到投资建厂的谈判要求……特斯拉之前的进入谈判有独资的要求,不过被否决了……都有海蓝汽车了,没人惯着特斯拉。
所以这一次特斯拉的投资,必须找一个本土的合资汽车厂商,而这个厂商就是海蓝汽车了,当然控股比例上还是给予了优待的。
双方的合资企业里,海蓝汽车持股百分之三十,特斯拉持股百分之七十。
特斯拉持股这么多,主要是还需要承诺至少半数以上的产能要出口,同时要一定时间内做到百分百国产。
为了协助特斯拉在一年内达到百分百的国产率,徐申学将会提供包括新型动力电池、机载芯片、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各种电动车零配件供应。
作为交换,特斯拉方面将会协助海蓝汽车在墨西哥建立工厂,同样是双方合资,特斯拉会持股百分之三十,海蓝汽车持股百分之七十。
建立工厂不是重点,重点是保障海蓝汽车可以经过墨西哥换标后,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这其实是一个双方交换市场的协议……我帮你进来华夏市场,你帮我进美国市场。
双方在欧洲市场里保持步调一致,尤其是在投资建厂方面,严格把控底线,绝对不允许出现转让核心技术,让出控股权这种扯淡的事情……你损失不要紧,但是别害我。
然后双方在充电桩领域展开合作,特斯拉将会在自己的充电桩协议里,支持海蓝汽车的快充协议,反过来也是如此,海蓝汽车的充电桩协议也将会支持特斯拉汽车。
这是为了确保双方的汽车、充电桩可以代替使用,该协议的范围是全球……主要是为了统一全球充电桩协议标准,进一步迅速扩充电动车的基础配套设施。
而海蓝汽车和特斯拉这两家公司,不仅仅生产电动车,也在全球范围搞充电桩呢,并竭力推广自己的充电技术标准,当他们达成一致之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范围内的动力电池的充电标准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统一。
至于其他电动车厂商的充电标准,那不重要……国内的厂商现在清一色的使用的是海蓝标准,特斯拉在北美则是一家独大。
而欧美传统汽车厂商虽然有他们的标准,但是数量太小,没能形成有效规模,说话也没人听。
所以海蓝和特斯拉相互支持对方的充电标准后,那么就能够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统一标准了。
这对于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乃至对于其他电动车厂商而言都有非常大的好处……比如比亚迪,人家现在不搞什么充电标准,直接用的海蓝充电标准,现在如果把车出口到欧洲或美国,只要当地有海蓝标准或特斯拉标准的充电桩,那么都能直接使用!
简单方便的很。
至于以后欧洲或日韩厂商有没有意见,当地会是否要求加入他们自己的标准,那以后再说……就算加入了他们的充电标准,也不会影响海蓝或特斯拉汽车的充电。
反正特斯拉和海蓝汽车要的并不是什么充电标准的控制权,而是想要让更多的充电桩支持自家的汽车充电。
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还有其他不少,不过核心的东西达成协议之后,其他的一些东西也无关紧要了。
很快,海蓝汽车和特斯拉就召开了联合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了这一合作!
然后……外头就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