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2章 竞标是怎么操作的(1 / 2)职场小聪明首页

竞标是怎么中标,就是有内部人,可以看到人家的出价,和条件,然后降低一点自己的价格,把自己说的再好一点,实际中标后都不一定兑现

竞标的核心原则应该是公平、公开和透明,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内部人员泄露信息、围标(多家公司串通投标)、低价竞标后偷工减料等。

1. 正常竞标流程

在一个正规的招标过程中,通常会有以下步骤:

1.发布招标公告:招标方提出项目需求、预算、技术标准等,向市场公开。

2.投标人准备标书:竞标公司根据要求提交报价、方案、资质证明等。

3.开标与评审:在规定时间内开标,评标委员会根据价格、技术、资质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分。

4.公布中标结果:选择最优方案并公告结果。

5.签订合同:中标方与招标方签订合同,履行项目。

2. 如何中标?(正当手段)

?合理定价: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报价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方案优化:提供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方案,展现自己的竞争力。

?过硬资质:拥有强大的行业经验、成功案例、团队能力等。

?公关能力:良好的客户关系、信誉度、品牌效应等都可能成为加分项。

3. 内部操作如何影响中标?(灰色地带)

在某些情况下,内部人员可能会泄露关键信息,使某些投标人获得优势:

?知道竞争对手报价:投标人可以稍微降低自己的价格,确保最低价中标。

?定制招标文件:某些投标方可能会提前影响招标标准,使其对自己有利,而对其他竞争者不利。

?评标舞弊:评标人员可能会给特定投标人更高评分,即使他们的方案并非最优。

?先低价中标,再提高成本:有的公司先以极低价格拿下项目,然后通过修改合同、追加预算、偷工减料等方式弥补损失。

4. 低价中标后的风险

低价中标虽然能赢得合同,但也带来风险:

?质量问题:如果中标价过低,可能无法保证质量,导致项目失败或返工。

?利润压缩:低价可能导致企业利润过低,甚至亏损。

?信用受损:如果投标时夸大承诺但无法兑现,长期来看会影响公司信誉,导致未来竞标受阻。

5. 结论

竞标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最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供应商。但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等原因,确实存在内部操作、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企业在参与竞标时,既要具备竞争力,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行业规则。

用博弈论分析竞标过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中多个投标人(竞标者)在不完全掌握对方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策略选择,目标是最大化自身收益(即中标并获得利润)。如果存在内部信息泄露,博弈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市场失去公平竞争,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 正常竞标:公开竞争的博弈

在理想情况下,竞标是一个典型的**“第一次价格密封拍卖”**(First-Price Sealed-Bid Auction)博弈。

(1) 竞标的基本结构

?玩家(参与者):多个竞标公司(A、B、C…)

?策略(Strategy):每个公司提交自己的投标价格和技术方案

?收益(Payoff):如果中标,得到利润(合同金额 - 成本);如果落标,收益为0

?规则(Rules):通常最低符合要求的报价中标,或者综合评分最高者中标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公司都必须估计竞争对手的报价,并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尽量压低价格,提高竞争力。这个过程类似于**“逆向拍卖”**,即竞标者出价越低,越可能中标,但如果价格太低,可能导致亏损或难以履约。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最优策略通常是:

?选择一个略低于竞争对手但仍能保证盈利的报价

?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技术方案,提高评分优势

这一过程符合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所有参与者都理性决策的情况下,最终的竞标结果会趋向一个稳定的最优解,即没有人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

2. 内部信息泄露:破坏公平竞争的博弈

当有内部人员泄露竞标信息(如竞争对手的报价、条件),游戏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不完全信息博弈,并可能导致市场失衡。

(1) 受益者的最优策略(拥有内部信息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