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清第二年进厂当了工人,那年他二十岁,名额是志贤弄的。转业回来他努力工作,上级对他印象很好,这时,已经提拔了,调到本公社当了一把手。
他是年后调来的,招工名额早下达了,被原来干部分完了。但大家知道他老家是当地的,肯定有人要安排,就均了一个给他。
因为才调来,要搞好关系,不能闹特殊,不好意思再要一个,就把树堂给得罪了。
去年,树堂也和志贤说,有个儿子想当工人,叫他上上心,志贤答应着。可现在就一个名额,思虑再三还是给了贾清,这些年自已不在家,老贾的确帮大忙了,再说金莲和他都表态了,只有这样心里才安稳,要不,说不过去。
这时,老贾才知道,志贤回来第二年全家户口就转到城里去了,树堂给办的。户口薄在大队,他是书记,户口他管着。问题是这件事情没告诉老贾,在队上,金莲家照常分口粮。
这事老贾理解,树堂是想让队上继续帮志贤,又怕大家有意见才保密的。志贤虽然转回地方,日子并不好过,全家五六口人就他几十块钱工资也困难。
生气的是树堂不说,志贤也该说,后面的事儿他来处理就行了,不耽误分口粮。可因为不知情,就很被动,为招工的事儿和树堂闹的很不愉快。
那是清明后一个星期天下午,志贤来到家里,把一摞表格交到他手上,“小清的事办好了,按要求填写好,一式三份,到大队盖个章,交给我就行了,小清就到县里上班去吧……”
正准备吃饭,听说是这事,把老贾激动的一连叫了好几声“他表舅,他表舅……”
叫志贤再坐会儿,或者炒几个菜喝一壶,最少也要喝杯茶再走,可志贤摆摆手说,“不坐了,还有事,我先走了……”
送出大门好远才回来。
当时老贾就纳闷,志贤不太正常,像有心事,可因为有喜事顶着没往心里去。
志贤就是有心事,为这个名额,确实欠着树堂的,抛去迁户口保密不说,还给他批了四间房子。
结婚以后没再盖房子,挤在原来房子里,人口多了,有点住不下了,虽然没想好还在不在村里住,但现在要几间房子也不是坏事,要不,就没理由了。
这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全凭树堂心情,户口转出去了,不给批就是理由,但说以前批的也不是不行,还是树堂说了算。
相信树堂会批的,知道他这个副局长,在村干部眼里是什么位置,面子一定会给的。
果然,树堂说:“这事好办,找人商量一下,找个地方,你盖就行了!”
没几天就给找了地方。
就欠树堂一个人情,虽然他是副局长。
给他儿子找工作的事就答应下来。现在,回本公社工作,要是早几个月完全有把握弄两个名额,把他儿子一块安排了,可偏偏晚了几个月,名额又少,又刚来,没法开口调剂别人的,只能先安排贾清,他的事明年再说吧。
忐忑不安:“能安排贾清就不能给他安排……”
树堂一定这么想。
这才看着有点不正常,可老贾不明就里。
“等树堂找来再解释吧……”
太大意了,也是官僚主义,要是主动和树堂说一声,在盖章这件事上就不会为难老贾。可他不能够。当官这些年,又是农村长大的,知道怎么和村干部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