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之祸不得不说是一场灾难和悲剧。
如今长安城的这场悲剧一切源于贞观十七年那场废立太子之争,当然要往前还可以追溯到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开了夺嫡上位的先河,儿子们有所效仿,似乎也是很合理的事。
贞观十七年,忍痛废掉并软禁李承乾后,为了永绝后患,杜绝李承乾东山再起导致朝堂大乱的可能性。李世民在留了李承乾一命的同时,以雷霆之势扫除了其党羽。
他做到了对爱子仁慈,却将愤怒全发泄到了爱子的党羽身上,几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人头落地。
凌烟阁在列的开国功臣,陈国公侯君集被当众处死,洋州刺史赵节、城阳公主驸马杜荷、汉王李元昌也被处死。
赵杰是李世民的表哥,是他的五姐长光公主的独子,也是宰相杨师道的继子,依然难逃一死。他和李承乾的区别是身上没有流淌着李世民的血液。
废了李承乾后,李世民口头上承诺立时任魏王的李泰为太子,李泰开始频频出入皇宫,许多朝臣也认为李泰上位成了定局。
但李世民迟迟没有下诏书确立李泰,李泰等的很着急,他害怕夜长梦多,毕竟九弟李治也是嫡出。
无奈之下,他向李世民发誓一旦自己继位,驾崩前会杀了自己的所有儿子,传位给李治。
李世民十分感动,将这件事给了几个亲近的朝臣听,决定下诏册立李泰。褚遂良立刻表示反对,直言李泰不可信。
他激烈谏言若李世民要立李泰,那就先收拾李治,让李治没有任何夺权上位的可能。
这招确实用的话,李世民怎么可能处置没有任何过错的李治,他当场痛哭流涕,匆匆离去。
没几日,李泰铤而走险选择恐吓李治让其放弃,不小心被李世民得知,气愤之下李世民见了李承乾,李承乾控诉李泰谋取东宫之位,逼得自己糊涂之下,被朝臣怂恿,才酿成大错。
李承乾话里话外都意指李泰心狠手辣,暗藏祸心,不配做太子。李世民十分难过,他呆住了,四郎李泰能值得信任吗?这样的人继位后会善待李承乾和李治吗?
思前想后,李世民有了决定。李泰虽然有才,也英武果断,但不仁。现在的大唐十分稳定,需要仁君。
就这样,即使百官之首、大臣中份量最重的房玄龄支持李泰,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铁了心支持李治,李世民终于转变了心意。
心意已决,那么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表露出来。
毕竟,朝臣中支持李泰和李治的人都很多,处理不好又会横生枝节,一定要让带头的房玄龄转变态度。
于是,某天朝会后,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勣这四位举足轻重的人在两仪殿共商大事,李治陪同在侧。
李世民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十分吓人,“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
言下之意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元昌前赴后继为了谋大位,干出不可原谅之事,他的心死了,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