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章 讨贼计划(十八)(1 / 2)大明:嘉靖是我哥首页

却说这杨慎。

他也不是第一回来县中衙里 。

基本都是以一名上官身份而来。

对于县中事务,他也基本了解。

可毕竟他初入仕途就处于云端之上,翰林院之中,所以对县中官员吏卒之间的关系,他并不能一清二楚。

打从他进入之后,县中主簿便接待了他。

这主簿,名曰徐官,字伯贤,是个浙江人,乡试,会试,殿试皆不出色,乃三甲末流同进士出身。

家道不算鼎盛,亦是耕读传家,父祖皆官。

说来也曾站在一堆人最末流的位置入大殿朝见天子。

本来是可以成为县令的。

可他不愿去下县或中县之中吃苦,而上县之官又轮不到他,因此只能出任上县主簿一职。

其人肚腩微挺,颇显富态,惯会享福又好怨天尤人。

便是在杨慎面前,也略带隐隐约约的怨怼之语。

既对自己官职太低而不满,也对每日处理事务之繁杂而不快。

总自豪于其进士身份,自觉这是唯一能够在杨慎面前拿出手的身份,便紧着挂在嘴边,不断缅怀自己乃是朝见过天子的正德十二年丁丑科会试中了进士,在殿前写过策论之人。

对于他来说,能在策论上,将行卷写的条理清晰,似乎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他总认为自己不应当在三甲中只得到末流的位置。

说实在的,此情此景,杨慎一语评之,就只能是宛如深闺怨妇了。

然而就是这么个人,也许是今日一日来,唯一给杨慎留下些许好感的人了。

这自然不是从面上看出来的东西。

打发了他那一股子巴结上官的痴缠后,杨慎在文书仓库之中翻阅到了他最近一段时间的履历。

这份履历一点儿也不复杂,说的就是他于正德十五年调任于此,成为主簿,负责文书的事情。

仔细观瞧之后,杨慎发现,他自出任主簿以来所做之事皆为小事,杂事。

也断过案子,似这偷鸡摸狗来报官的,他判了不少。

所用的手段,用一句笨拙,都是夸奖了他了。

能力,着实不行。

只不过,其中有一小节阐述了他的一件,嗯...应当可以说是相当白痴之事。

正德十六年七月,吏部员外郎,协吏部主事二人,应考功司之考,检天下九品官员,五年以来之功绩,察有肃宁县主簿徐官,字伯贤,可备举为知县,可往浙江承宣布政司温州府平阳县出任为县丞,徐官以自身能力不足,资历尚浅为由,拒之。

杨慎看到这一段之后,他笑了笑,然后关于这个徐官的卷宗,就直接放下了。

没有必要看。

最起码,他从这份卷宗上面看到了良心这种东西。

晓得自己能力不成,就不去祸害人,这不也是挺好的事情吗?

主簿,典史,县尉,知县等各个官员,在县中主簿这里乃是有着明面上的记录,这些记录都是记录县中官员所行政令的详尽。

杨慎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他们不敢涉及过深。

目前时局虽然已是浑浊之世,可毕竟还没差劲到朝廷对下面一丁点儿管辖之能都没有的地步。

朝廷既然对于地方上仍然具有实际控制的能力,那么这些最显眼的地方,一定就不会“作假”。

就算词藻堆砌一些,功劳夸大一些,过错掩埋得深刻一些,总也需要与现实相照应才行。

绝对不会让没做过的事情出现,或者让犯下的过错消失。

杨慎就这样翻阅着县中官员的履历,同时也在对比着县志。

正德六年九月中旬,辛未科殿试同进士马朝卿,出任肃宁县知县。

正德六年九月下旬,典史秦双成,县尉史参,因年老体衰而辞官职,同月,新任典史黄为,县尉鲁中上任。

正德六年十月中旬,县尉鲁中,编练乡勇,训之以长枪阵,操之以县中青壮。

正德六年十月中旬,知县马朝卿断县中旧案,耕牛案一件,杀人案两件,侵占良田案两件,众皆信服,百姓谓之曰能。

正德六年十月下旬,知县马朝卿率县中百姓,修缮水渠,水车。

正德六年十一月上旬,知县马朝卿走遍县中,选县中主道其二,采买良石,填补其缺。

......

正德七年四月上旬,县中大小官员,吏卒皆应朝中礼部,户部所应,劝农桑,罢商贾,县上下万众而一心,青苗而禾出矣。

正德七年四月中旬,本县牢中现有破损处十余,皆为砖墙日久而损毁,而县中之存,石料资材皆不充足,幸有县中德行高洁之乡绅,以家资弥补,终至完备。

......

正德八年二月上旬,知县勒令县中,强开商路,县中生民暂得一时之便,皆言县令之好,然县中上下无不担忧,唯恐有误农时。

正德八年五月中旬,县中奏请工部,以能工巧匠者,扩县学,鼓蒙学,众皆以为善!

正德八年五月下旬,知县奏请礼部,招纳师者,授业县中大小童蒙之学,以为善举,然则不顾县中积蓄,与县中望族对峙日久不下,知县不耐,强行推之,魏家家主魏南北怒而不言。

......

正德十年七月,朝中有吏部主官稽考功绩,知县马朝卿应受上考,无过,当升任之,然则知县报备其任中小过小错十一件,稽考功绩为中等,不升不降,任保留原职。

正德十年九月,知县马朝卿因游水不挂衣衫而偶感风寒,县中县外医者,尽招之所医,其中香河县之医王宝贵,佐以良药,治之颇有起效。

......

正德十年十一月,知县马朝卿病情突然恶化,因卒于城西家中,其妻余氏于月余之前携子至于县中,带父回乡安葬,百姓皆恸。

正德十一年三月,肃宁县县郊,玉泉山之近,有不知亦不知其所何来之匪寇盘恒。

正德十一年五月,甲戍科殿试金榜,三甲第五名进士......

这份正德年间的县志,以及肃宁县官员录事策,几乎与寻常的书册没什么区别。

很规矩,很板正,没有过多辞藻堆砌之处,顶多也就是有着几个带有明显个人意向的句子,但并不妨碍观看,因此似乎也看不到偏颇的地方。

于是乎,杨慎看了一遍之后,就将卷宗放下,准备去看下一份卷宗。

下一份卷宗乃是关于刑名一类的事情,这一类事情自然也是顶......

不对!

这份卷宗好像有不对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