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5章 淡泊明志(1 / 2)成道天书首页

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此一章节蕴含了圣人老子丰富的宇宙观、人生观与处世之道。

圣人老子通过“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三个现象,揭示了世间统治者的行为,对民众生活状态的直接影响。

圣人提倡“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的治理方式。在老子看来,当世间统治者能够克制私欲,减少税赋,不过度干预民众生活时,社会自然能够和谐稳定,民生稳定安居乐业。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出了老子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

圣人认为,真正的贤达之人,不是那些过只求物质享受、贪生怕死之徒,而是那些能够超脱物质束缚,淡泊名利,懂得生命真谛的有修养之人。

在红尘世道当今社会时空中,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的内心却往往被欲望所困扰。

圣人老子的话语提醒修者,要回归于生命的本真,学会在简朴中寻找幸福,在淡泊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体现了圣人老子深刻的民本思想。他关注民生疾苦,批判世间统治者,对民众的剥削与压迫,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与民共生。

这种高维思想对于构建红尘世道的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营造修行适宜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提醒修者,作为修者或是引领管理之人,应时刻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疾苦,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知道,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红尘世道现代生活空间中,人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我所在,被名利所累。

圣人老子的哲学思想提醒修者,要学会放下、学会减法生活,切莫带过多欲望,应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祥和。

通过个人修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纷扰的红尘大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迎回真我所在。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其中之意是“”民众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苛税太多,所以民众吃不饱。民众不好管理,是因为统治者人为的造事,所以不好管理。

民众不再在乎生死,是因为他们追求今生所得过于心厚,以致不在乎了生死,无所敬畏。所以,唯有不执着于今生享乐的人,比之那些过分看重今生的人更加高明。”

话说,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之欺负,于是楚怀王就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两国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王的信,思前想后,惴惴不安。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于是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去是不去!?楚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道:“大王,秦国向来残暴不仁,如同豺狼虎豹一般,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也不止一次了!这次,秦昭王邀大王前去,肯定居心不良。如果大王去,定入了他们的圈套。”

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一个劲儿劝楚怀王去,他说:“咱们以前把秦国当作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拒绝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的话,就启程到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一行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尔后在会见之时,秦昭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有答应。秦昭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软禁了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回去。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便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且拒绝割让土地。而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了!子兰也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了苦头。他曾冒险逃出咸阳,却又被秦国派兵捉了回去。就这样,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了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到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是不平,楚大夫屈原更是气愤填膺。他力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做好为国家,为楚怀王报仇雪耻的准备。

可是他的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什么事,反而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以至于,他们天天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这些人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有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孝不忠的君臣,哪能不亡国呢!?’大王,您想想,这叫什么话!?”

顷襄王听了之后,自然是大怒不止,后便下令革除了屈原的职位,并将他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空怀救国救民的理想,被这帮人排挤出了朝堂,简直是气愤至极,意难平!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来在汨罗江(今湖南省东北部)边,一边走,愁思家国仇情深恨,一边唱,悲愤不平的感伤凄歌。

汨罗江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很是同情于他。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渔的渔夫,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理解,他为何总是一副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了渔夫。渔夫对屈原说道:“哎呀!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般田地呢!?”

屈原说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意思是“许多人的心,都是肮脏的,只有我还是个干净的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清醒着,所以我被他们流放到这儿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道:“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您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驳说:“我听人说过,刚洗过头的总要把帽子掸掸,刚洗过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服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葬身在鱼肚子里,也不能让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坑里去,染得一身脏污。”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苟活着,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横下一条心,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了汨罗江里,沉江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知这个事,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水域,哪里还有屈原的影子!

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大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夫们都很是伤心难过,这样一个爱国为民的刚强大夫都沉江自杀了!他们今后的日子该当如何是好!?

为了得屈大夫在天之灵护佑,为了护住屈原的尸身,为了忠魂不灭。他们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以免江中的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也借此悼念忠心楚国的屈原。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初五,当地的百姓想起这天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就又划着船儿,用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江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竹叶包的粽子,把划小船改为了赛龙舟。

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习惯。随着六国大一统,民众迁徙交流,民族融合发展,再后来,人们便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