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4章 设计思路的误区(求订阅)(2 / 2)四合院:拼搏年代首页

仅靠人工的话,就算累死那些高级工,一年也不可能造出这么多。

所以杨宁一开始就要求这台光刻机必须有控制系统,也只有在自动化的前提下,才能够大批量生产出合格的集成电路。“那以我们现在技术水平,在自动化的前提下,最高能够达到多高的加工精度。”

杨宁看着手里其他机械组专家这段时间讨论出来的初步设计方案问道。

“考虑到整台体积大小,在自动化的前提下,最高精度也只能达到毫米级别,而且经过我们的初步预算,最高也只能达到五毫米左右的加工精度。”

机械组副组长董教授,也是杨宁的老熟人了,作为杨宁的老师,他丝毫没有一点一点隐瞒,坦诚的说道。

杨宁看着他们商讨出来的初步设计方案,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

在他们的印象里,想要加工那么小的一片硅圆片,设备自然是越小越好。

当然,他们的设计思路也没错,后世西方国家的高精度光刻机,也采用的是这种思路。

但杨宁之前给出的要求,是结合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在不考虑设备体积大小的情况下给出的。

杨宁的这种思路,也就是后来我们自己为了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芯片生产流水车间的思路。

众所周知,同等性能要求下,设备的体积越大,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就越低。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按照杨宁的预估,只需要一条这样的生产线,每年的生产出来的集成电路,就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需求了。

毕竟在不生产手机和个人电脑以及各种智能化家电的情况下,仅仅科研教育以及军事领域,又能消耗多少集成电路呢?

所以在设计之初,杨宁就没有考虑这些设备的成本问题,只要求加工精度越高越好。

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光刻机一研制成功了,就需要考虑推广问题,所以在设计思路上也是生产成本越小越好。

并且这些专家大部分都有西方留学的经历,在西方的传统理念中,越是高精尖的设备,体积自然是越小越好。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产能,所以才会这样设计。

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之后,杨宁放下手里的资料,看着董教授他们反问道:“为什么要考虑设备的大小?”

随即杨宁解释道:“在自动化的前提下,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出来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集成电路,这些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当前的需求了,所以我们这条生产线,既是实验型的,也是最终型的。”

“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我们就只会制造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自然是精度越高越好,不需要考虑这条生产线的成本问题。”

杨宁这么一说,在场的所有人都懂了,按照他的意思,也就是使劲造呗,反正不需要考虑推广问题,这套集成电路的生产设备也只会造一台,那还有什么难得。

只要不需要设备考虑成本问题和体积问题,那么这个精度也不是不能往上提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