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招募邓艾,刘封的汉水屯田6k
襄阳城内。
幽静的小阁内,刘备斜倚凭几,手捧书简。
看似在温书,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连书简都拿倒了。
即便是如刘备这般身居高位的皇帝,在即将面对失散了十几年的亲女儿时,内心也难以平静。
趵趵趵.
踏地的脚步声响起。
刘封大步而来。
“父皇。”
听到刘封的问礼,刘备连忙将手中的书简放下,坐直了问道:“吾儿,可还顺利?”
刘封如实禀道:“父皇不必担忧。两位小妹和两位外甥都已入城,儿臣已安排人先带她们去斋戒沐浴,稍后就会到来。”
刘备轻轻松了一口气:“那就好。那就好。”
刘封又道:“还有一事,需向父皇言禀。曹贼有意羞辱父皇,竟为两位外甥取名为‘猘’和‘豚’。
儿臣不忿,又见两位外甥自以为卑贱,故为两位外甥更名为‘爽’和“瓒”,去其‘曹’姓,改为刘姓。若父皇认为可行,儿臣就书呈宗正,祭名于太庙。”
正常而言,要将皇帝的外孙改姓为刘,需要宗正提名、刘备降诏,然后祭名于太庙的。
如今的宗正,乃是振威将军刘璋。
虽然刘备跟刘璋因西川而生嫌隙,但刘备也深知夺同宗基业有损德行,对刘璋也心怀愧意。
故而在称帝后,刘备就派人去荆州下诏:以刘璋为宗正,负责皇室宗亲与外戚的名籍、谱牒编纂、区分嫡庶亲疏,授权参与审理诸侯王违法案件等等。
刘封虽然替两外甥取了名,但礼法上的流程也是得走的。
“哼!”
一声冷哼,让刘备怕见女儿的不宁心绪转为怒意。
“一群赘阉遗丑,竟也敢羞辱朕!朕的外孙,岂能为‘猘豚’!吾儿取的名字不错,‘爽’为良马,‘瓒’为美玉,二子皆为刘家千里驹也!
待今夜宴后,吾儿就可书呈宗正,记二子之名入宗室,择日祭名于太庙。”
在刘封说出“祭名于太庙”时,刘备就明白了刘封的用意。
如今的刘姓宗室,太少。
刘备一脉,子刘封、刘禅,孙刘林。
即便加上刘璋一脉,也不超过十人。
要执掌天下,宗室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刘爽和刘瓒虽然是曹纯的儿子,但如今曹纯已死,两兄弟在曹家也自小被视为贱种,对曹家没有归属感只有恨意,刘备也不愿意两个外孙继续姓“曹”。
于情于理,入刘姓宗室都是很有必要的。
注:上章末尾表兄改为表弟,刘爽和刘瓒的年龄应比刘林大。
等待期间,刘备又想起一事。
问道:“如今朕已得了襄阳,今后不论是北伐曹丕还是东征孙权,亦或者抵御曹丕和孙权联手相攻,都会以荆州为重心。成都偏远,多有不便,朕有意迁都江陵,又恐朝中公卿反对,吾儿可有良策?”
迁都江陵的事,刘备已经考虑多日了。
刘备最初在汉中称王时,是想效仿高祖在以汉中为基谋取关中,进而图谋天下。
后来局势变化,不仅让刘备得了上庸、夏口东西两处战略要地,还让刘备成功夺回了襄阳,战略重心自然也就从益州又回到了荆州。
太子刘禅虽然在成都监国,但也不能一直监国,战事结束后,刘禅就得将权力再交还到刘备手中,否则一国两君,政令就难以有效的推行。
然而成都又太偏远,若是刘备回到成都去处理朝廷大事,各项政令都难以及时传至荆州。
刘备不想回成都,故而生了迁都的想法。
只是这迁都事宜,涉及面太广,牵扯的利益也多,不是刘备想迁都就能迁都的。
如法正、射援、孟达等关中人,一直都想屯田汉中徐图关中,而益州人又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大力支持。
不是人人都只怀揣复兴汉室的理想跟着刘备,大部分跟着刘备的都是想升官加爵封侯拜将荫庇子孙的。
刘备不能只考虑荆州人的利益,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
“父皇,此非儿臣所长。”刘封面露难色。
倒不是刘封故意推诿,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刘封都不擅长应对这类事务。
顿了顿,刘封又道:“昔日父皇只有新野小县,丞相都敢为父皇献奇略分天下,足见丞相之才,冠绝天下。如今荆益二州,也基本上实现了丞相当初的构想。
十余年间,天下大势如沧海桑田,早已不同昔日,想必丞相心中,也有了新的构想。父皇何不派人送信,先问丞相之意?”
“你啊!”刘备无奈的指了指刘封:“丞相事务繁杂,你还要让朕去劳烦丞相,朕于心不忍啊。”
刘封摊手一笑:“没办法。若论打仗,儿臣自然是义不容辞,父皇指哪儿,儿臣就打哪儿,哪怕曹丕亲至,儿臣也能为父皇挡之。
可涉及迁都这等国政要事,儿臣所虑未必周全,就一定要问丞相之意方可决断!父皇若是怕丞相太劳累,儿臣可以举荐两个贤才,以助丞相。”
“哦?”刘备来了兴趣:“吾儿想要举荐何人?”
刘封禀道:“新城郡督邮马玉,水衡都尉董恢。”
举荐二人,刘封是深思熟虑过的。
董恢本属关羽麾下,因刘封在新城郡要铸新币拉拢南乡豪族,故而刘备才派董恢去新城郡当水衡都尉。
如今南乡已经并入新城郡,新城郡再设水衡都尉也就没了必要,刘封又不想董恢另调他处,索性卖董恢一个人情,举荐董恢入丞相府。
刘封跟马玉有亲属关系,马玉跟马良是同宗,马良私下认诸葛亮为大兄,举荐马玉既是为了马玉的前程,也是为了跟诸葛亮之间提前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
君贤将相和,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刘备上位多年,对二人也有了解,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刘封的用意,不由笑道:“马玉和董恢,都是世间少有的良才,吾儿舍得放人?”
刘封亦笑:“都是为国家举荐贤才,儿臣岂能私用?此二人留在新城郡,大材小用了。若能跟着丞相历练几年,将来也必能成为国家的支柱。”
“好一个国家的支柱!”刘备大笑道:“吾儿所思,朕已明了。既如此,朕明日就修书一封送往成都,你也派人通知二人,朕的使者抵达房陵时,就与其同行。”
刘封拜道:“儿臣代两位贤士,拜谢父皇!”
正论间。
人报刘秀玉和刘良玉携子觐见。
刘备大喜,起身向前走了两步,忽而又笑容一滞,停步回头,刚坐下又起身,起身后又坐下,这一幕看得刘封不由暗笑。
“父皇,不如儿臣暂且告退?”
“别胡猜!朕只是在想,应该如何封赏朕的女儿和外孙。”
看到刘封嘴角那掩饰不住的笑容,刘备佯怒道:“朕忽然想起,今日还未去慰问城中孤寡,你且替朕前往慰问。”
好!好!好!
前一句“别胡猜”,后一句就要撵人。
刘封憋着笑,识趣离开:“儿臣领命!”
来到阁外。
刘封见到了已经斋戒沐浴换上了干净衣物的刘秀玉、刘良玉和刘爽刘瓒兄弟。
见刘封似要离开,四人都面露疑惑,又似有紧张。
刘封笑着解释道:“我尚有些要事,你们直接去见父皇就可以了。”
顿了顿。
刘封又对刘秀玉和刘良玉道:“不用紧张。方才我已经禀明父皇为二子改换姓名一事,父皇已嘱咐我书呈宗正,记二子之名入宗室,择日祭名于太庙。”
听到刘封的话,刘秀玉和刘良玉皆是面色一喜,刘爽和刘瓒两少年,也是呼吸变得急促,难掩内心的激动。
“祭名于太庙”就意味着:刘备已经认可了两个外孙的身份!
两女这十几年以来心中的苦楚,两少年初回的紧张,也在此刻消散大半。
刘封摸了摸两少年的头,柔声道:“牵着你们的阿母,入内觐见吧。你们的外祖父,是个很温和的人。”
看着怀着憧憬又小心翼翼入内的四人,刘封笑了笑,大步离开。
没人知道刘备跟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聊了什么。
据侍卫在阁外的陈到称,在刘秀玉四人入内后不久,阁内先有哭泣声,后有笑声,随后刘备更是笑声不断。
而在这之后。
先有燕王刘封书呈宗正刘璋,记刘爽、刘瓒之名入宗室,择吉日祭名于太庙,
后有刘备下诏,封刘秀玉宜都公主、刘良玉为武陵公主,封刘爽为零陵侯、刘瓒为桂阳侯,委派专人教授刘爽和刘瓒习文练武,恩宠可见一斑。
到了四月。
司马懿派人来称:已经按名单寻到六十余人,其余人或是不愿、或是不在、或是无踪。
在与刘封商讨后,刘备同意了用这六十余人交换曹仁、满宠、赵俨三人。
失散十余年,能换回六十余人,已经是幸事。
虽然这六十余人中也有可能有魏细作死士冒充身份,但刘备依旧盛礼接纳了这六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