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张诚终于抵达了北方边境。这里寒风凛冽,黄沙漫天,与京城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边境守将王猛早已在营帐外等候,见到张诚,立刻行礼:“卑职王猛,见过钦差大人!”
张诚扶起他:“王将军,不必多礼。如今边境局势如何?”
王猛神色凝重:“大人,敌军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且时常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我军防线,我军虽奋力抵抗,但损失不小。”
张诚点点头:“我已知晓。王将军,立刻召集各营将领,到中军大帐议事。”
在中军大帐中,张诚详细听取了各将领的汇报,然后展开了一幅军事地图:“诸位,如今敌军势大,我们不能盲目出击。我计划先在这几个关键地点加强防御工事,设置陷阱,同时派出斥候,密切监视敌军动向。一旦发现敌军主力的行动,我们再做出相应的部署。”
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会后,张诚又亲自前往各个防御据点视察,鼓舞士兵们的士气。他深知,在这场战争中,士兵们的士气至关重要。
然而,就在张诚积极筹备防御之时,朝廷中却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保守派官员趁机向皇帝进谗言,称张诚此次前往边境,是为了逃避科举改革的压力,边境战事不过是他的借口。
皇帝听后,心中不免有些疑虑。他立刻派了一位钦差大臣前往边境,名为犒劳军队,实则是为了监视张诚的一举一动。
张诚得知此事后,心中虽有些无奈,但他并没有过多在意。他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打赢这场战争,用事实来堵住那些人的嘴。
几天后,斥候传来消息,敌军的一支主力部队正在向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移动。张诚得知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
“大人,敌军来势汹汹,我们是否要集中兵力,死守关隘?” 一位将领问道。
张诚沉思片刻后,说道:“不可。敌军此次出动主力,显然是想一举突破我们的防线。我们若死守关隘,正中他们下怀。我看不如将计就计,在关隘前佯装示弱,布置疑兵,吸引敌军主力。同时,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绕道敌军后方,袭击他们的粮草辎重。敌军一旦失去粮草供应,必然军心大乱,我们再趁机发动攻击,定能大获全胜。”
将领们听后,纷纷称赞此计甚妙。于是,张诚立刻开始部署行动。他亲自带领一部分士兵,在关隘前布置防线,做出一副全力防御的姿态。而苏瑶则带领着一支精锐骑兵,绕道敌军后方,准备发动突袭。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敌军上钩。当敌军主力部队抵达关隘前时,看到张诚布置的防线,果然以为有机可乘,立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张诚带领士兵们佯装不敌,节节败退,成功地吸引了敌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苏瑶带领的骑兵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绕到了敌军后方。他们发现了敌军的粮草辎重营地,立刻发动了突袭。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敌军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前方的敌军主力得知粮草被袭,顿时军心大乱。张诚见状,立刻下令反击。他挥舞着长剑,带领士兵们冲向敌军,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勇猛无畏。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军终于被彻底击败。他们丢下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狼狈地逃回了北方。
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边境士兵们的士气,也让朝廷中的那些质疑声彻底消失。皇帝得知胜利的消息后,龙颜大悦,对张诚的信任又加深了几分。
张诚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这场战争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北方游牧民族随时可能再次进犯。他开始着手整顿边境防御,加强士兵的训练,同时积极与当地的百姓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在边境的日子里,张诚时常会想起林婉儿和苏瑶,想起京城中的点点滴滴。他知道,在遥远的京城,有两个深爱着他的女子在等待着他的归来。而他,也在期待着战争早日结束,能够回到她们身边,继续为科举改革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