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章 年货丰盛(1 / 2)重回1979:送知青老婆回城首页

第144章 年货丰盛

这样的人家,他们是不可能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毕竟那十年已经结束了,改革开放都13个月多了。不用再装朴素,他们已经渐渐在恢复从前的做派。他们日常消费的地方也是华侨商场。

霍晨道:“所以,您是想让我骑着三轮车驻扎在华侨公寓门口,专门收他们那一个小区的废品?但其实一天两个小时差不多也就够了,就集中在那个时间段。”

方明澈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加上往返,一个上午足够。你回来吃中饭。”

每天都去,去的次数多了,那些住户也就习惯了。

“可以。”霍晨心头其实有些失望。

之前几个月,这个老板好像把自己忘了一样。今天被叫来,他原本也以为有升迁的人事变动。尤其是那两个回来之后,都挺高兴的样子。分明是高升了啊!

“方老师,就这个事么?我没问题。那没其它的事,我先退下了。”

方明澈笑了一下,“你都不问一下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跟他们俩一样拿到提成么?”

霍晨道:“我想问啊。但如果只有一个废品站,我们就三个人,总不能一个店长两个副店长吧。方老师,你什么时候开第二家店?”

再没个准话,他真的要另打主意了。基本工资跟那两个拿提成比,真的太少了。明明他也没有偷奸耍滑。虽然知道是因为自己回来晚了的缘故。但这样长期下去,心态真的很容易失衡的。

方明澈道:“三月一号刘青峰会去南边开店。耿山代理一个月的店长,看能不能胜任。至于你,升为副店长,拿店里相应的提成。然后上午就去华侨公寓,下午依然回来。想多拿提成的话,就努力把盘子做大吧。而且,我这里不会死板的先来后来。有能力、态度踏实,也是有机会后来者居上的。我其实,一直都在关注你。”

霍晨一向严肃的国字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总算是等到了。那等天气好了,他应该也能拿到一百了。或者不只,不是还增添了华侨公寓的一个点么。

“方老师你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的。”

方明澈含笑点头。

“那我做事去了。”

等门关上,高翔道:“真有你的,三个都高高兴兴的。”

方明澈道:“肯定是把盘子做大了好啊。难不成还搞二桃杀三士那套啊?唉,那废品站需要筹钱买的皮卡就是两辆了。”

“干嘛买皮卡?只是收货、送货,农用车便宜多了啊。”

“农用车和拖拉机,换汤不换药。皮卡的实用范围更广一些,钱又多不了多少。账上多少钱了?”

高翔道:“跟上个月一样的,一月份不亏不赚。还是只有八千块。估计二月份也是这个情况。三月开店拿走一千五,怕是还得攒几个月。废品站和旅行社最缺的都是交通工具呢。”

“从三轮车到皮卡再到商务车,咱们也算是三级跳了。你忙你的,我去找一下曲支书。”

方明澈把围巾、雷锋帽、军用手套都穿戴起来,顶着寒风往村支部走。那三个下属,他能直接喊他们过来。但曲支书,他肯定得去人家办公室见人家。县官还不如现管呢!

曲支书看到他倒是不太惊讶。废品站八月八号开张的,那之前几天大家签订的租房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啊!

他笑道:“方老师,生意兴隆。”

这个老板,让人家不要喊他老板。说他们两口子都是教书的。现在也都念的师范学院,毕业以后会继续教书,叫老师就可以了。

嗯,两个正正经经的大学生,喊一声老师不吃亏。村里从他往下,全都是喊的老师。

方明澈道:“曲支书你开玩笑哦?我那儿的生意跟这天气差不多冷了。”

边说边掏出一包熊猫眼,散了一根给对方。他平常不怎么抽这个烟的,都是这种场合用。事半功倍!

曲支书是识货的,他脸色微变,两手接了过去。

“你不是说你家就是农民么?咋熊猫眼都抽上了?”

方明澈作势要帮他点烟,曲支书赶紧摆手,然后放到了耳朵背后。这么值得显摆的烟,他肯定要在村支书这个圈子里显摆够了才抽。

方明澈道:“你没听刘青峰他们说么。我跟一个高干子弟合伙开了个涉外的旅行社,专门接待外宾和外侨的。给国家挣点外汇,自己也借点东风。”

曲支书点头,“对对对,是听他们提过。那你今天来,除了交接下来半年的房租,还有什么事么?”

这小子忒能混啊!连熊猫烟都抽上了。

方明澈道:“我来,不只是交房租。还想跟村里续签一个长期合同。”

曲支书挑眉,“长期合同?”

“对,懒得半年、半年的付了。咱们签二十年吧!”

曲支书眼珠子转了转,“那房租呢?”

那个祠堂村里派不上特别的用场。关键是很多人都想用,那就最好是租出去收了房租分钱。这样才最少人有意见。但这个方老师既然肯一下子签二十年,证明他很需要这个地方。那房租可不能要少了!

方明澈道:“可以定一个逐年上涨的比例,或者就直接跟着通货膨胀的数据来。”

回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通货膨胀。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的时候。年通胀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惊人得很!

这样的高通胀下,钱贬值得非常厉害。他记得通胀最高那几年,银行年存款利息都飙升到了18%、16%。民间借贷的利率就更加的吓人了。

不过,九零年代中期基本就控制住了。所以,这两种签法各有利弊。

曲支书道:“这个,我们要在村委会上讨论一下才能答复呢。”

方明澈道:“尽快啊!你们如果拖着,我也得做两手准备的。反正,这里的优势也就是离垃圾场比较近嘛。我另找一处,还是提高点收购价格,然后让拾荒者背过去也是一样的。”

他回去之后就和刘青峰说了这个事,“可能你等不到三月一号了。这个天气出去找地方,有点辛苦。从哪天出去的,工资就按我刚说的,最高三个月平均到天数给你算。”

刘青峰点头表示明白了,得给曲支书他们一点压力。不然他们想着废品站一定想租到这个地方,那还不得漫天要价啊。

方明澈朝厨房的看了看,又看了看夏大叔值夜睡的房间。

刚才他和三个下属沟通的时候,都叮嘱了保密。现在就看霍晨怎么选边站了。但是,他没有打算压房租,只是不想被敲竹杠而已。

就哪怕霍晨真的和曲支书说了,大不了再找两个地方。至于如今已经相熟的拾荒者,他们也大多是从不近的地方走来的。只要收购价稍微涨一点,一样可以走过去。

中午高翔的帐就做完了,方明澈和他一起,同废品站的人以及少数几个来送废品站的拾荒者一同吃的午饭。

还是各人拿各人的饭盒,魏嫂子拿着勺子给打菜。她给方明澈和高翔的肯定是优待,拿了几个碗分开打菜。给他们打了四菜一汤。

有后来的拾荒者小声问同伴,“这俩是谁?”

“老板和会计。都是大学生,所以平时很少见到。这应该是期末考完了。”

临走方明澈对刘青峰几人包括魏嫂子道:“过年前我来给你们发年终奖!多少意思一下,按照你们平日的表现来的。记得告诉夏大叔一声。”

夏大叔虽然只是每晚过来睡个觉,但这半年没掉过东西啊。这就是胜任本职工作了。

然后两人就坐上贺师傅的小轿车回去。

高翔道:“我一个北方人出去跑一趟都觉得有点冷。小方,我看你还好啊。”

他瞧着方明澈一点在寒风中瑟缩之感都没有。

方明澈笑了笑,“我军大衣里头还有件贴身的羽绒服内胆。不算厚,但这个天气足够了。”

如今首都除了东西长安街,都还没有集体供暖。还要过几年呢!空调价格是惊人的贵,六千一台。那就只能想办法多穿些保暖的了。不然他一个南方人头一年在北方过冬,是够呛啊!

“羽绒服?”

“对,用鸭子、大鹅绒毛灌装的衣服。60年代攀登珠峰的那些人穿的就是羽绒服。”

这个年代的普通人物资短缺、缺吃少穿,很少人知道羽绒服的。冬天有衣、军大衣、太空服穿就相当不错了。他也是后世看了吴京、章子怡等人拍的《攀登者。这才知道原来60年代上海就有制作羽绒服的工厂了。给为国攀登喜马拉雅山的队员提供的,肯定是最厚实的那种。估计是定制的!

如今计划经济时代,又是这么稀罕的东西,肯定不是想买就能买的。他出钱,托王德显去搞的。他们一家三口还有丈母娘、老丈人一人一件。

哦,他父母的他也准备了,搁在衣柜里。四川的冬天比首都要温暖十度,而且寄回去二老穿不穿另说,但肯定骂他不晓得好歹。明知道他们要来还寄回去,邮寄的费用实在太高了!

关键,他怕出钱出力,结果半路东西丢了,便宜了半道扒火车偷邮包的人。所以,放在那里等父母来了再给他们。

王德显自己搞了一件,给母亲、继父和妹妹也搞了。又给他家老爷子也搞了一件。钱还是方明澈垫的,老王说回头从他的分红里头扣。

老爷子为了调动王德显的积极性,说他出面张罗也可以分几个点的红。就王家一共拿三分之一,老爷子拿25%,剩下的是王德显的。他干活儿的时候就更上心了。

结果羽绒服拿回去,老爷子不肯穿。非说当年过雪山的时候,他两件单军衣缝成一件,再搞了些絮在里头就可以了。如今穿军大衣还不够啊?不过听说是给60年代攀登珠峰那批队员制作登山服的厂家出品,他倒是也说那肯定暖和得很。

王德显只能道:“爷爷,那我给您搁衣柜里。您想穿的时候再穿。”

这会儿高翔问了问价格,也打消了今年托王德显再去搞几件的想法。是真的贵!而且,这都2月了,今年最冷的时候都要过了。明年再说吧,明年他应该就不会这么缺钱了。

他妈在家里不怎么出门,坐床上都是盖着被子的,下了床靠小炉子取暖。只是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

他和小谢,好像也不像方明澈一家南方人这么怕冷。林嫣去了南方八年,如今也是不太挨得住首都的严寒了。

方明澈回到家,从半月门的门缝里看到隔壁一群小孩儿在跳甩绳。就一根大长绳,一头一个人负责甩,其他人次第往里跳。这么跳着很暖和,估摸着颜颜就在那里头。

隔壁大杂院的小孩每天都来这边看少儿节目,玩的时候肯定会喊颜颜的。

办公室电话响了,玲子接起来用英语应答。

那边道:“玲子,我是方明峰,明澈在不?”

“在的,刚回来。您稍等——”又扬声喊道:“方老师,您堂哥的电话。”

方明澈走过去接,那边道:“明澈,我到县城了。”

“平安抵达就好,你录像厅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嗯,晚上相当好,白天要清淡一些。年货你嫂子已经买齐了。下午回村,我就给七叔、七婶他们送去。”

方明澈给了钱,托他在县城的黑市给自己父母买些年货捎回去。光寄钱,他们还是这也舍不得买、那也舍不得买的。买回去了,他们总不可能拿去跟别人换钱。

“好的,那我们一家在首都等着你们来。”

方明澈挂了电话,走回东厢房。

林嫣坐在铺垫得很厚实的大藤椅上。旁边摆着火炉,她正在织毛衣。手上戴的是指头露出来的那种手套。

她现在没事就喜欢织毛衣,一家三口的、给父母各织一件。织了父母的,公婆的也要准备上。至于肚子里这个,五月出来都开夏天了。他的就下半年再织。织一个小时,起身走一走或者是吃一些炖汤之类的。

方明澈问起,颜颜果然是到隔壁大杂院跳绳去了。妞妞之前在半月门那里把人喊过去的。

丈母娘在厨房煲汤。厨房也是冬天待着很舒服的一个地方。

说到方明峰已经回到县城,在录像厅里待着。林嫣挽了一下手上的线道:“那个录像厅,他们两口子到底占几成啊?”

方明澈道:“我没问,估计占的不是大头。”

后头有老板、还有大老板。不然光靠明峰哥,怎么能从广州平安、稳妥的把走私的彩电、录像机运回去?还源源不断能拿到香港那边的片源。

林嫣道:“我给他算的,两台彩电、两台录像机,一个月怕是有1500——2000的净利润。不占大头的话,那一年最多就一万了。”

方明澈失笑,“一万很不错了!万元户凤毛麟角啊。”

林嫣笑了一下,眼中柔情满溢的看着方明澈。明峰哥确实已经相当不错了,但跟明澈还是没得比。

明澈开个废品站一年都不只一万。就刨开冬天有两个月的极端天气,一年只赚十个月的钱也是如此。

方明澈心道:不是这么比的啊!自己是经历过一次的,明峰哥才是头回。反正上辈子的明峰哥那就是方家最有出息的后辈。

他和林嫣说起了今天过去的事。

林嫣道:“我们又不是要压村里的房租,只是不肯被敲竹杠而已。霍晨是个聪明人,不会犯糊涂的。”

两口子正说着,林母用托盘端了两碗鸡汤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