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莫要乱说,咱太子殿下那般英勇护着咱秦国,怎要触怒上苍。依我看,定是有小人作祟。”一位年轻妇人反驳着,怀中抱着孩子,眼神坚定,像是在守护着心中的信念,孩子被她搂得紧紧的,似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情绪。
嬴驷听在耳中,心中暗忖,这流言蜚语若不及时遏制,必成大祸。正欲上前安抚,却见远处一队人马簇拥着一位身着华丽服饰、头戴高冠的中年人走来,此人正是旧贵族代表甘龙。
甘龙见了嬴驷,假意行礼,微微弯腰,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可那笑容却未达眼底,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嘲讽:“太子殿下,这几日秦国灾祸连连,先是水利遭破坏,如今胡商又遇大火,您瞧,这可都是那所谓文化融合闹的。咱大秦立国之本,可不能就这么被折腾没了。”他的声音阴阳怪气,仿若一把软刀子,试图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再添一把火。
嬴驷眼神一冷,直视甘龙,仿若寒星般的目光刺向对方,让甘龙不禁心头一震:“甘龙大人,莫要危言耸听。秦国面临困境,自是有小人与外敌勾结,妄图扰乱我大秦。本太子倒要问问,大人您近日又做了些什么,是助力秦国破局,还是在背后煽风点火?”他的语气强硬,带着质问的口吻,每一个字都仿若重锤,敲打着甘龙的虚伪面具。
甘龙脸色微变,冷哼一声,别过头去:“老夫一心为大秦,太子殿下莫要冤枉好人。”说罢,甩袖而去,衣袂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似在掩饰他的狼狈。
宫中朝堂,气氛凝重如铅。大臣们听闻近日诸事,议论纷纷,声音此起彼伏,仿若嗡嗡作响的蜂群。
“王上,臣以为当暂停一切与外邦有关之事,先安内患,那文化融合之举,已引得国内人心惶惶,不可再继续。”一位老臣上前奏道,神色忧虑,双手颤抖地捧着笏板,额头上满是汗珠。
“王上,万万不可。秦国欲图霸业,海纳百川是必经之路,如今虽有波折,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坚定前行,否则将前功尽弃。”商鞅据理力争,目光坚定地望向嬴渠梁,双手握拳,仿若在为自己的主张积蓄力量。
嬴渠梁端坐龙椅,沉默良久,环视群臣,最终开口:“诸卿,秦国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岂因一时困境而退缩。文化融合之路,虽荆棘满布,但弃之则等同自断臂膀。今当务之急,是查明真相,严惩内奸外敌,同时,安抚民心,让百姓知晓秦国的决心。”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若穿透了这凝重的空气,直达每一位大臣的心底。
说罢,他颁布一系列诏令:增派人手护卫胡商营地,彻查火灾缘由;命墨家与公输家合力打造防火器械,以防类似灾祸;令学宫士子编撰文章,解释文化融合之要义,驱散流言。
而在咸阳城外,救援队伍忙碌于胡商营地。伤者的哀号、物资的搬运声交织一片。墨羽也带着军工坊的工匠们赶来,帮忙搭建临时住所,分发干粮。
“大伙莫慌,秦国不会抛下你们,咱们定能共渡难关。”墨羽高声呼喊着,额头上满是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眼神真挚,仿若燃烧的火焰,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胡商们虽身处困境,却也被秦人的热情与担当所感动,纷纷表示愿与秦国共进退。
经此一番折腾,秦国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在风雨中愈发坚韧。百姓们看到了君王与臣子的努力,民心渐稳;军队枕戈待旦,严防外敌;国内各方势力在危机下,也开始重新审视合作与团结的力量。
然而,楚国与他国的阴谋仍在暗处潜伏,魏国的态度依旧暧昧不明,秦国后续又将如何在这风云诡谲的局势中破浪前行?诸多未知,仿若浓重的阴霾,笼罩在秦国上空。
正如《诗经·秦风·无衣》所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国于困境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能携手同心,共御外敌,砥砺奋进,向着曙光,不屈不挠地迈进,哪怕前路未知,亦绝不放弃探寻光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