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城风席卷祖国大地,新疆农场这里同样无法置身事外。
无论是在劳作的田野上,下工后的场部,供销社,还是在自家炕头,这些知青谈论最多的就是返城问题。
听说可以回家,很多人流下热泪,迫不及待,虽然他们在这里流下了汗水,度过了青春,用满腔热血建设祖国边陲,留下太多太多令人感动的足迹。
但是听说能回家,能回上海,很多人还是激动莫名,充满热情。
每天场部围满了人,都是排队等着开证明准备回去的,回上海不是每个人都能回去,有硬性指标。
首先夫妻双方必须都是上海过来的知青,如果有一个人是本地人,那就不具备回去的条件,都是知青还不算完,还得上海家里托好关系,有大队、街道肯接收,这里同意放人。
这样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才能回乡。
复杂艰难程度超乎想象,很多家庭都是普通家庭,再加上当时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作本就不多,一下子解决两人的工作,更是异常困难。
有迫不及待地直接离婚,丢下孩子抛家舍业地回上海,由此造成的家长里短,争吵打架,每天都在上演。
但同样也有人眼看回家之路这么艰难,家里解决不了工作,而且也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就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建设祖国边陲。
整个农场闹得热火朝天时,宋向上家里也不太平,宋向上放学后能明显看到母亲迪丽扎尔回家早了,不管干活多累,都做上香喷喷的饭菜等着老爸回家。
有时候老爸在场部喝酒不回来,迪丽扎尔都不放心,非让宋向上载着她去场部给宋建国送饭,说怕宋建国吃不好饭,老喝酒非喝坏胃不可。
宋向上上初三,已经不是小孩子,早就看出母亲心思,说实话他也挺担心,生怕爸爸妈妈像刘艺涵父母那样。
这种结果是他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和母亲一起做饭,一起给父亲送饭。
所幸一切没有异样,只是父亲宋建国的酒量变大,每次别人聊起哪个知青回乡的事,他都变得无比沉默,只以烈酒应对。
宋向上看着父亲的眼,总觉得父亲有心事,他隐隐有猜测,但不想说,而且宋向上相信父亲是个负责的人。
慢慢随着时间推移,迪丽扎尔的担心也消减不少,这个小家其乐融融,按部就班地生活,静看农场许多知青家里鸡飞狗跳。
初三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度过,毕业时候宋向上以年级第五的优秀成绩考上县城高中。
这年的暑假,水利电站工地,经过工人和一众工程师的艰苦奋斗,舍小家顾大家努力,大坝终于建成,这座大坝成功发挥水利作用,灌溉上万亩荒滩,让盐碱地变成良田。
除此之外,它承担了重要的发电作用,随着汹涌澎湃的水流涌进水轮机组,推动叶轮,带动定子转动切割磁场,立刻产生强劲的电流和电压,通过水电站安装的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到110千伏,顺着安装好的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百公里之外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