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科室,王启远迅速地将 2 床病人龙某的病历资料详细地投影在墙上。他环视着在场的各位医生,开口说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位病人的病情和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首先发言的是李大有医生,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缓缓说道:“经过我的观察和分析,我个人认为针对该患者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的玉屏风散方剂,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具有止汗功效的药材,比如麻黄根等等。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起到益气固表、止汗敛汗的作用。”
紧接着,袁天德医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依我之见,不妨尝试一下含有熟地、山药、山茱萸等珍贵药材的知柏地黄汤,并加入适量的止汗成分。此方剂的主要目的在于滋阴补肾,从而达到收敛汗液的良好效果。”
王启远抬了抬手,“你们两位的治疗方法,那病人已经用过许多了,但是效果一点都没有。”
大家一阵沉默,梁问天主治医生站了出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于这位病人,我更倾向于运用传统的针灸疗法。通过精准地刺激相关穴位,进而对其体内的气血运行加以调节,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钱我行副主任接过话,“综合各项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来看,我建议先着重清理肝胆部位的湿热之气,同时辅以疏肝理气之法。具体用药方面,可以以龙胆泻肝汤作为主方进行加减调配。”
最后,王启远对叶青云道,“叶医生,你有什么高见呢?”叶青云把一张写好的处方递给了王启远。
王启远拿过来一看,处方上只有简简单单几味药: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还有一个备注,发热前两小时服用。王启远把处方给大家一看,大家都感觉很奇怪,王启远对叶青云道,“叶医生请你跟我们讲一讲这个方子的意义。”
叶青云清了清嗓子,道,“各位同道,那我就跟你们讲讲我的见解,如果不对,请指正。”
“患者之前已经试过不少止汗的方法,都没有用,有医用止汗重剂,汗是不出了,但是他更加热了,用过一剂就不敢再用了,我想既然发汗不行我就发汗吧,《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是指发热、自汗出阵发性发作,其病机,乃因卫气失和,营卫不调所致。刚才我已经去给病人把了脉,脉象是浮缓,就是营卫不和。”
“卫阳不能得到营阴的制约,则虚性亢奋而见发热;营阴不能得到卫阳的护卫,则不能内守而见自汗。”
“先其时发汗则愈,也就是在其证候发作之前,或发作的间歇期,用桂枝汤,通过发汗而达到和营卫、调阴阳之效。”
在病证即将发作之前或者病症发作的间隙来使用药物,可以带来两个方面好处。其一便是能够有效地截断病势,使得发热和出汗等症状的发作程度得以明显减轻;其二则在于可以巧妙地避开患者汗水正在大量涌出的时刻,如此一来便能有效防止因过度出汗而导致身体出现进一步的不适状况,从而更好地保障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治疗效果。
我开出的这副桂枝汤,在前两天服用的时候,或许并不会产生特别显着的效果,然而,当时间推移到第三天时,患者虽然会感觉到发热,但此时这种热度已经有所减轻,不会像之前那样让汗水湿透衣裳了。等到了第五、六天之后呀,他身上那些令人不适的症状便会开始逐渐得到改善,这个时候呢,只需要再接着服用几剂来加以巩固疗效即可。如此一来,便能确保患者彻底摆脱病症的困扰,重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