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章 和父母谈心(1 / 2)如此当官带着民众奔小康首页

南溪管理区,是以南溪村命名,南溪村委会也管辖着九个自然村,南溪村是最大的一个村子,人口有1100多人,整个村子都是一个姓氏,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已经扎根,传承了第11代人。

可以说整个村子,就是一家人,一个祖宗,他们是在宋朝时期,从河南迁徙过来岭南地区,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

许乔龙听祖上说,他们的祖先,先是从河南迁徙到福建,然后又继续迁徙到潮州,最终迁徙到如今这里,因为这里之前也归属潮州府管辖。

所以整个南溪村,所讲的语言是潮州话,但是丰县又属于梅市,整个市是以客家人为主要群体,只有丰县这里,是潮客混居的人群。

整个镇上有超过1/3是说潮汕话,整个镇上的经济,也都是讲潮汕话的人为主导,因为整个流石镇靠着韩江而建,在韩江两岸的居民,大多数都讲潮汕话。

客家人比较喜欢住在山里或者山腰,所以有超过2/3的客家人,基本上都住在离韩江很远的山里面,梅市有一个古老的民族,那就是畲族,他们是这片地方的原住民。

从摩托车上面下来,提上行李,回到家里,父母都没有在家,这个时候,正是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正是青橄榄成熟的季节,他们都带着梯子,去给别人采摘橄榄果实。

许乔龙如今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只有两个房间的面积,也就是60平方米左右。

在00年的时候,由于老爸家里有三兄弟,爷爷留下了一排八间房子,全部都是瓦房,到分家的时候,按照这边的习俗,长孙要当成小儿子来分。

所以八间不大的房间,每人分了两个房间,在那个时候,除了一个房间做饭吃饭,放一些农具之外,剩下的另外一个房间,就是许乔龙一家五口人睡觉的地方。

那时候许乔龙还没有上初中,弟弟也正在读小学,妹妹刚出生,家里过的还算可以,加上父母比较勤劳,积攒了两年的钱,然后将两间瓦房推掉,盖成了平房。

然后又积攒了一年的钱,在平房楼顶,先将二楼的柱子竖了起来,又积攒了一年的钱,才去买了红砖,将二楼的墙全部砌起来。

第三年的时候,又积攒了一点积蓄,将二楼的楼顶用水泥浇筑了起来,并且进行简单的装修,就是批个白灰,粉刷个水泥地面。

紧跟着许乔龙就要开始去县城读高中,那时候的学费,对一家人而言,已经算是一个负担了,最后每年给几个孩子交完学费,所积攒下来的那么一点点积蓄,慢慢的购买了门窗,购买了一些简易的家具。

到了许乔龙上高中的时候,他才开始跟父母分开睡觉,楼上有一个房间,是妹妹住的,另外一个房间,是给他和弟弟两个人住的。

紧跟着后面家里,就已经无法再积攒下存款,不但每年要供许乔龙读高中,还要供他的弟弟读初中,还要供小妹读小学。

许乔龙以全县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大学,父母愁的脸都绿了,因为上大学的费用,不是他们这样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好在县里和市里,以及学校给了一些奖学金,这才得以让许乔龙,读大学的前两年,将学费和生活费一起抹平。

后面大三那一年,靠的是许乔龙读大学期间去做兼职,以及父母攒下来的钱,供他读完大三的课程,大四基本上就去单位实习了,虽然只有微薄的一点点补贴,但也能够过下去。

就这样子,许乔龙磕磕碰碰,读完了大学,弟弟许乔山比许乔龙小三岁,妹妹许南希再比弟弟小三岁。

弟弟高三读完之后,直接就辍学去村子里叔伯,所开的饭店里面,帮忙做生意,工资不多,算是边学手艺边帮忙,足够他自己花。

家里还有个妹妹,如今已经读高一,成绩还不错,这么多年下来,家里的房子,一直都没有改变,因为没有积蓄,也没有再添什么大件。

许乔龙放下行李,收拾好房间,开始熟门熟路的看着时间,给老爸老妈做好饭,并且将家里面养的鸡鸭,还有两头猪,全部喂了一遍。

等到父母回来的时候,他们都还很诧异,为什么自己家的儿子,一个电话都没打人,就回到家里面来了。

“小龙,你怎么回事啊?回家也不提前给爸妈打个电话。”

“爸妈,你们回来啦,我做好饭了,先吃饭吧,我们边吃边说。”

老爸许应开平时都是沉默寡言,只要他开口,那肯定是有正事,他的威严一直都留在许乔龙的心里。

老妈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跟大多数普通的妇女一样,也喜欢听八卦,也喜欢说着东家长西家短,说着谁家的媳妇不洗碗。

从小到大,他们三兄弟姐妹,都是听着老妈的唠叨长大的,老妈所说的话,他们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左耳进右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