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柳知府的冤案,那就不得不从本朝独特的选秀制度说起。
本朝开国乃是凭借武力征服天下,建国伊始,功勋之臣众多。然而,这些功臣大多出身贫寒,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出身。他们跟随开国祖皇帝四处征战,历经十几年的烽火硝烟,根本无暇顾及娶妻成家这等人生大事。直至如今,天下安定,祖皇帝于是颁下旨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选容貌秀美、品德出众的女子,为那些开国功勋配为妻室,此便为本朝选秀制度的发端。
自此以后,每三年便会在全国举行一次选秀盛事。这成为了全国女子命运的关键节点,其热闹与受关注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读书人的科举考试。只是,对于女子而言,一生仅有这一次参与选秀的机会。
本朝律法明文规定,但凡官员、士族以及当地富绅家中有年龄处于 13 至 17 周岁的女子,一律不得私自婚配,必须首先前往当地县衙进行报备,如此方能进入初选名单。
至于那些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哪怕再如何优秀出色,也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
这选秀的流程极其严格。首先进行的是地方初选,也称为县选。地方官员会严格依照选秀的既定标准,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女子进行初步的筛选。那些容貌娇艳动人、品德高尚纯良、才艺精湛多样的女子,会被逐一登记在名册之上,随后上报朝廷。
通过县选的女子,将会被送往京城参加复选,也就是京选。京选的标准相较县选而言,更为严格苛刻。由宫廷中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女官负责,对参选女子的一言一行、举止礼仪、应对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入微、分毫必究的考察,通过京选者才能进入殿选。
而殿选则先是由皇帝或者皇后亲自挑选,入选的女子得以进入后宫,成为皇帝的嫔妃;紧接着再由成年的皇子们进行挑选,成为皇子的妃子;或者被皇室宗亲选中,成为他们的亲眷;还有一部分女子可能会被赏赐给当朝功勋卓着的贵胄作为赐妻;当然,也有一些女子或许会沦为填补宫女缺额的人选。
倘若一旦被选为宫女,那这名女子的命运往往较为悲惨。能够逆天改命、飞黄腾达的机会实在是渺茫至极。倘若在十年之内未能考上女官或者获得圣上的宠幸,那么最终的结局,便是在十年之后被遣送回家。到那时,已然年近三十,即便曾经拥有倾国倾城的天姿国色,也早已青春消逝、容颜不再。
而那些在选秀中落选的女子,官府会给她们发放一个参选证明。有了这张证明,女子才能够另行婚配。这个证明同样分有等级,代表着女子的身价高低。县选证明意味着女子资质平凡普通,国内绝大部分女子所持有的都是此类证明,相当于一份准许出嫁的证明。
京选证明则相对较为高等,表明该女子具备一定的美貌容颜与才学修养,这部分女子通常会成为州、县官员以及富绅们首选的娶妻目标。而要是能够拿到殿选证明,那更是无比珍贵,其价值远远超过烟花巷中的花魁,成为京城权贵们竞相追逐、梦寐以求的对象。
所以,那些家庭条件允许的女子,从小便会接受极为严苛的培训。四书五经、礼仪规范、琴棋书画、歌舞纺绣,无一不是一个女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程,而如此众多繁杂的学业,必须在 13 岁之前全部完成。
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解读这段特殊的时期,此乃中国历史上女性整体水平达到巅峰的辉煌年代。常言道,一个伟大的母亲能够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个时代,不论是国民的整体素质,还是社会的道德修养,的确远远超越了前朝。
而在这复杂多变的选秀过程之中,也顺势催生了诸多见不得光的生意。比如在初选之时行贿,哪怕资质再差的女子,都满心希望能够通过初选,前往京城参加复选,以获得一张京选证明。
而若是在殿选中不幸成为宫女,其家人则满心期望能够尽早将其遣送回家,拿到宫遣证明。而这个宫遣证明发放得越早,该女子的身价便越高,当然,宫遣证明也是所有证明中最难获取的。
然而,天下之事,但凡存在利益可图,就必定有人甘愿冒险尝试。放眼天下,唯有琼筵阁拥有这般通天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