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李勇的大军后,左贤王的军队士气如虹,一路势如破竹,向着北燕都城浩荡进军。秋日的天空高远而湛蓝,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大地上,映照着这支意气风发的队伍。士兵们步伐坚定有力,铠甲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长矛如林,军旗烈烈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赫赫战功。
左贤王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身姿挺拔,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随着都城越来越近,他的内心却愈发难以平静。回想起这一路的艰辛,那些为了理想而倒下的将士,他的心中满是感慨与沉重。
“终于要到了……”他低声呢喃,声音被风声裹挟着,消散在空气中。这不仅仅是一场权力的更迭,更是他对北燕万千百姓的承诺即将兑现的时刻。多年的囚禁生涯,让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他对改变北燕现状的决心愈发坚定。
他深知,都城的城门一旦打开,等待他的将是更为艰巨的任务。但他毫不退缩,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那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责任感。
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难掩眼中的欣喜与期待。长期的战乱和慕容乾的苛政,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繁重的赋税、无休止的劳役,早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如今,左贤王的到来,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们黑暗的生活。老人们眼中满是感激的泪花,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奔跑,挥舞着手中的野花,妇女们则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着和平与安宁的到来。
看着这些百姓,左贤王的眼眶微微湿润。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北燕重新焕发生机。“大家的苦日子就要到头了。”他轻声说道,声音虽轻,却仿佛有一种力量,让周围的士兵们也为之动容。
各地的官员们见大势已去,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纷纷归降。他们带着印信和财宝,恭恭敬敬地跪在道路两旁,迎接左贤王的队伍。左贤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便顺利抵达了都城之下。
都城高墙巍峨,厚重的城门紧闭,仿佛一头沉默的巨兽。城外,左贤王的军队迅速完成了对都城的包围。营帐连绵不绝,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慕容飞、公孙策和慕容嫣等人站在营帐前,望着高大的城墙,心中五味杂陈。
慕容飞身着一身黑色的铠甲,剑眉星目,英气逼人。他的手紧紧地握着剑柄,微微颤抖,那是兴奋与紧张交织的表现。“王爷,我们随时可以攻城。我已经部署好了精锐部队,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城门。”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必胜的决心。
左贤王身披一件玄色披风,身姿挺拔,面容冷峻。他微微摇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攻城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伤亡,百姓们也会受苦。他们已经饱受战乱之苦,我实在不忍心再让他们陷入战火之中。我们先尝试劝降,如果慕容乾愿意投降,我们可以饶他一命,给他和他的家人一个妥善的安置。”
公孙策一袭白衣,手持羽扇,风度翩翩。他轻轻点头,“王爷宅心仁厚,此举既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又能彰显我们的大度。不过,慕容乾生性多疑,我们还需做好两手准备,以防他狗急跳墙。”
慕容嫣站在一旁,身着一身劲装,英姿飒爽。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无论如何,我都会全力支持王爷。如果慕容乾不识好歹,我们也绝不姑息。”
于是,左贤王派人将劝降书射入城中。劝降书用最诚恳的言辞,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如果慕容乾投降,他和他的家人将得到妥善的安置,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继续享有一定的荣华富贵。
都城内,慕容乾得知李勇战败,左贤王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呆立当场。他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满是冷汗,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缓缓地走到窗边,望着空荡荡的街道,曾经繁华热闹的都城,如今一片死寂,宛如一座空城。
他转身回到朝堂,看着那空荡荡的大殿,曾经那些对他阿谀奉承的大臣们,如今大多已经逃之夭夭,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却又无能为力的老臣。他们低着头,不敢直视慕容乾的眼睛,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陛下,如今该如何是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抖着声音问道,他的身体也随着声音微微颤抖,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
慕容乾瘫坐在龙椅上,眼神空洞,“朕……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的声音沙哑而无力,曾经的威严荡然无存。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统治会如此迅速地走向崩溃。那些曾经的雄心壮志,那些对权力的渴望,如今都化作了泡影。
他想起了自己即位之初的豪情万丈,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让北燕在他的统治下繁荣昌盛。然而,权力的诱惑让他迷失了自我,他变得多疑、残暴,听信奸臣的谗言,疏远了忠良之士,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内乱。
他拿起劝降书,手不停地颤抖。他的内心在痛苦地挣扎着,一方面是尊严和权力的丧失,他难以接受从高高在上的国王沦为阶下囚的现实;另一方面,他也深知如果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的人送命,都城也将陷入一片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