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无题(2 / 2)全面战争之一岁出走记首页

而在陶军侧翼,孙长平也发动了进攻——两队长戟民兵率先发起了进攻,直接挺起长戟撞向曹军持斧民兵,一队长戟民兵在后面缓缓靠上去时刻准备加入战斗,而他本人则率领着骑兵杀向了曹军骑,将曹军骑兵死死咬住。

尽管曹军的高级部曲是陶林的两倍,但总数上却少于陶林。人数的差距使得曹军一时之间陷入了被动。

但陶林并没有能够将主动权在手中掌握太久。

正面的厮杀中,使用剑盾的持剑守卫在战技上显然高过陶勇麾下的持戟民兵。

虽说后世总结各家兵器,有言一寸长一寸强,但这长短强弱并非绝对。

曹军的佩剑守卫身披一件短袖重札,将自己的躯干完全保护起来,右手汉剑,左手方牌,在防御上便已胜过了对面无甲的长戟民兵。

而在战技上就更胜一筹了。

佩剑守卫皆是历战老兵,对战场厮杀应当如何早已了然于心。

盾牌朝前一顶,一斜,撇开来面刺击又不遮挡己方视线。对面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戟士,自然知道要么将长戟迅速抽回调换方向对着敌人空防的地方横扫突刺,要么反手倒打将剑盾逼退,总之不能教敌人近身。

然而这帮乡野民夫哪里懂得什么战法,这边被挡开了戳刺,那边敌人又近了身,便急急忙忙朝后退却。可战阵之中,你又能往哪里退走?

佩剑守卫抓住机会迅速近身,虽然对面戟兵将戟杆横过试图格挡,但根本来不及阻挡。

守卫将右臂抬起,剑身向下斜指敌人胸口,绕开戟杆便是一刺。

可怜戟兵无得盔甲,当场肉绽血溅。

只是短短十几分钟,曹军中军便已逐渐占了上风,此时反倒是一步步将陶勇部曲缓缓向后逼退。

人数的优势同样使得曹军在两军的对射中占有优势,陶林的弓箭民兵此刻已折损了数十人,显然已处于劣势。

“主公,看孙大人那边。”齐氏将手一抬,指向了孙长平的方向。

陶林顺着方向望去,看到了与本阵不一样的局势。

与陶林不同,孙长平根本没有留预备队。原本留在后方的长戟民兵在孙长平亲自带人纠缠住曹军骑兵之后迅速行动起来,绕到侧翼对曹军骑兵发动了冲击。

和陶林手下临时拉来的绵羊兵不同,孙长平麾下的部曲大多是久经战阵的老兵。黄巾起义、曹操进犯已将这些士兵的心智和战技锤炼到了混熟的地步。

在陶林的戟兵被佩剑守卫打得连连后退的时候,这些戟手纯熟地使用着手中的长戟,将曹军持斧民兵死死地压制在原地。

孙潜便是其中一员。此人不但是一名老兵,更是孙长平府中的一名私甲,在历次战斗中更是被孙长平委以重任的步兵伯长。

面对着配有盾牌的持斧民团,孙潜深知自己必须利用好长度的优势。

他将长戟放平,戟尖直指着对面人的眉间,每当敌军试图向前便将长戟一个横扫,将敌军从范围内逼退出去。

但只是做到这样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