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大贤良师(2 / 2)汉末三国时首页

底下的难民百姓、太平道徒们在经过刚才的一番仪式后大多还沉浸在对张角威仪的影响中,又听了他的一番话自是连声道好,莫不赞同。

接下来,****义又对大家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在张角的带领下往台下去了,不时便消失在了深夜之中。只留下先前带他们从洛阳城内来的那几个太平道徒。

等张角一行人走后,众人又生起篝火。围坐在火堆旁欢声议论。还有几个起哄的大汉在火堆旁摔跤助兴的,好不欢快,一点都没有先前在城内的难民模样。或许是逃难久了,已经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了,偶尔也要欢声笑语放松一番。

、、、、、

一番笑语过后,众人都累了。便都靠坐在一起席地而眠。

第二天一早天刚刚亮,刘谟便被一阵凉风给吹醒了,不免哆嗦了一下。睁开眼后,发现大多数人都还在睡梦中,只有零星几个人醒来。刘谟起身后伸了个懒腰,然后找了偏僻的地方撒了尿。然后走了几十米来到洛河边,喝了几口河水,洗了下脸。这时太阳还未升起,但东边的天空已有几分彤红。估摸着城门应该还未开,刘谟便站在洛河边等着日出。

顺着洛河向东望去,彤红的天空倒映在河中,与远散落在处洛河边上的灵台、太学、明堂、辟雍等几处建筑连成一线。

刘谟觉得这几处建筑尤属太学最为壮观,虽说单论面积太学不时最大的,但是太学整个建筑连为一体,里面的讲堂长十丈、广二丈(一说三丈),周边有几千间学舍连在一起。一眼都望不到头,足足有三万多平米。所谓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东汉时自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皆遣子受业。郡国所举高材明经者,亦有国家所试明经下第者;郡国学明经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经地方选送可入太学。并规定每年以春三月、秋九月举行两次乡射大礼,以太学生充当礼生,盛况空前。自此,游子日盛,学生人数猛增至三万多。在生活上,学生居住条件、方式亦各不相同。有住校生,有在校外居住者。住校生中也有集体群居者,也有单独居住者。更有举家居住者。此时刘谟仔细看时见学舍里面不时有几处烛光亮起,估计正是早起的太学子。

由于学生来自各地,师承不同,所受经书难免章句有误,更有私行贿赂太学校书机构而增添书经文字以全私文者。为此,灵帝在熹平四年诏令当代名儒蔡邕、马日磾等正定五经文字,由蔡邕等以隶书八分体刻立石碑四十六块,史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碑高一丈许,广四尺,“骈罗相接”,立于太学门外,以瓦屋覆之,四面栏樟,开门于南,HN郡设卒看守。石经的内容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官定的儒家经本。碑落成之时,其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满大街小巷。经学之盛,于斯为美。一时成为美谈。

更重要的是太学是与仕途相连的,从太学毕业的学子,朝廷会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这也是在汉代做官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

看了会日出,对太学一番唏嘘之后。随着几声钟声响起,城门也开了。刘谟便沿着洛河走了几步过桥准备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