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16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1 / 2)汉朝四百余年首页

更始元年,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

刘秀到河北后不久,王郎在邯郸称帝,还悬赏:“天下有得刘秀首级献于朕者,赏邑10万户。“

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离蓟南下。

王郎称帝之后,河北各地大多数都拥护王郎,只有信都郡拒不投降王郎,万修与太守任光、都尉李忠、令万修、功曹阮况、五官掾郭唐等一起,同心同德固守信都,以待刘秀。

更始二年春,刘秀自蓟回来,狼狈得不知往何处去,听说信都独为汉拒王郎,就奔赴信都。

任光、万修、李忠等独守孤城,怕敌军来攻时保不住城池,听说刘秀到了,大喜过望,城中的官吏民众都称万岁,即时打开城门,任光、李忠、万修率领官属欢迎晋谒刘秀。

刘秀入驻信都之后,万修被拜为偏将军,封造义侯。

随后刘秀任命宗广领信都太守职务,留守信都郡,自己率领任光、万修、李忠等诸将征讨周边不服从命令的属县。

整顿兵马之后开始讨伐王郎,更始二年五月,汉军攻破邯郸之后,为了封赏万修在平定王郎之役所立功劳,刘秀又拜万修为右将军,此后万修跟从刘秀参加了平定河北的一系列战役。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称帝。称帝后决定首先夺取洛阳,为削平群雄,统一天下作准备。

建武元年七月,汉军开始了攻打洛阳的战役,除了耿弇、陈俊屯军五社津负责阻击更始援军之外,万修、贾复、侯进、冯异、祭遵、王霸、刘植、坚镡、岑彭、王梁、朱佑等十一员大将在汉军大司马吴汉的率领开始围攻洛阳。

当时镇守洛阳的是更始皇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鲔,因为是杀害刘演的主谋之一,所以拼死防守,万修诸将围城数月都没有打下洛阳,后来朱鲔在岑彭的劝说之下投降,汉军才进入洛阳。

建武二年春,刘秀称帝后第二次大封功臣,改封万修为槐里侯。

建武二年八月,万修与吴汉、耿弇、景丹、景丹、冯异、陈俊、坚镡等诸将随刘秀北击五校流民军,一举迫降五校流民军五万余人。

但就在此时南方传来急报:后方南阳郡“起火“了。

原来南阳郡堵乡县人董欣乘汉军主力北上之际,聚众作乱,捉住了南阳太守刘驎,据城反叛。

复阳县人许邯也起兵于杏聚,以声援董欣。

刘秀得到南线的警报,急令大司马吴汉为主将,扬化将军坚镡、右将军万修为副将,率领汉军主力十余万掉头南下,驰援南阳平叛。

汉军南下之后迅速攻占宛城,董欣被迫带领残部逃回堵乡。

但一片大好的形势却被汉军败坏的军纪破坏了,由于汉军平定南阳之后烧杀奸淫,大发横财,百姓哀号垂泪,痛苦万分。

刘秀手下的破虏将军邓奉正好从洛阳回新野探亲,一气之下举兵造反,汉军部队被邓奉、董欣、许邯等三部分割成为互不连续的几块。

盘踞于黎丘、与邓奉结成联盟的的楚黎王秦丰率军大举北上,与邓奉一起对吴汉所部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吴汉率军东逃,宛城被邓奉围困,孤立无援。

就在这形势万分危急之时,万修却因为患病,在军中去世。

万修死后,其子万普嗣位,徙封泫氏侯。万普去世,其子万亲嗣位,徙封扶柳侯。万亲去世无子,封国废除。

永初七年,邓太后续封万修曾孙万丰为曲平亭侯。万丰去世,其子万炽嗣位。

永建元年,万炽去世无子,封国废除。

延熹二年,汉桓帝续封万修玄孙万恭为门德亭侯。

刘植,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莽末年,据昌城自守。后来,归顺刘秀,协助招降刘扬。

久经战阵,平定河北,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封昌城侯,随军攻下洛阳。公元26年,平定密县叛乱时候阵亡。

刘植是右北平郡昌城人,刘氏是地方豪强大族,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刘植与弟弟刘喜、堂兄刘歆纠集了宗族宾客数千人拥兵自保。

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刘玄派遣刘秀以大司马的身份北渡黄河,镇慰河北诸州郡。

但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十二月,王郎在邯郸称帝,并悬重赏追捕刘秀。

刘秀被迫从蓟县南逃。

王郎起事之后,河北大乱,刘植与刘喜、刘歆就乘机率领手下的数千人占据了昌城县城。

更始二年一月,刘植听说刘秀从蓟县回来了,马上打开城门迎接刘秀,刘秀就任命刘植为骁骑将军,刘喜、刘歆为偏将军,还把他们都封为了列侯。

刘秀南下之后,得到信都太守任光、和成太守邳彤等地方官员的拥戴。

刘植、耿纯等人也各率宗亲子弟占据县邑,听从刘秀号令。

又得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的幽州突骑的援助,力量逐渐增强。

准备进攻邯郸,一举消灭王郎。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刘秀决定派遣刘植去招降占据石家庄地区的真定王刘扬。

当时真定王刘扬的部队有十多万人,是河北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刘植的劝说之下,刘扬决定归降刘秀。

刘秀因而到了真定,并娶了郭圣通为妻子,郭圣通就是刘扬的外甥女,通过联姻双方的关系迅速拉近。

刘秀、刘植就与刘扬及诸将在郭氏漆里的家中摆酒庆贺,刘扬在酒宴之上还亲自击筑助兴。

更始二年五月,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刘植就随从刘秀进兵攻拔邯郸,斩杀王郎。

此后刘植继续跟从刘秀,开始了平定河北的征战。

王郎被消灭之后,仍有大小数十支农民军在河北地区坚持斗争,成为刘秀占据河北的主要障碍。

更始二年秋,刘植随刘秀首先进攻活动于郫、清阳、博平的数十万铜马军。

相持月余,击溃铜马军。随后又在蒲阳与铜马、高湖、重连联军决战,各部农民军大败而降。

随后刘植又随刘秀的军队击溃了聚集在射犬聚一带的赤眉别帅、青犊、大彤、上江、铁胫、尤来、五幡等部10余万义军。

更始三年正月,汉军击溃农民军主力之后,刘秀返回蓟县。

但派遣刘植与耿弇、吴汉、景丹、盖延、朱佑、邳彤、耿纯、坚镡、岑彭、祭遵、王霸、陈俊、马武十三将军,继续追击尤来、大枪、五幡等农民军到潞东,到平谷,再战,斩首一万三千余级,于是穷追于右北平郡的无终、土垠之间,到俊靡而还。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称帝。称帝后决定首先夺取洛阳,为削平群雄,统一天下作准备。

建武元年七月,刘秀派耿弇、陈俊屯军五社津,派吴汉为大司马,统率刘植、坚镡、岑彭、王梁、朱佑、万修、贾复、侯进、冯异、祭遵、王霸等十一员将领围攻洛阳。

当时镇守洛阳的是更始皇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鲔,围城数月,朱鲔才在岑彭的劝说之下投降。

建武二年,刘秀册封刘植为昌城侯。

刘秀称帝之后,在南方还有许多更始政权中的大将没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

建武二年刘秀令执金吾贾复率领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渡五社津进攻尹尊,连续大胜,一个多月之后尹尊投降,所据之地全部平定。

同年,刘植在平定密县残余乱兵时,战死,成为云台诸将中死得最早的人。

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公元11年,黄河从原来的北部旧河床彻底改道,其流向直指山东半岛之北。

黄河从西北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到华北平原。

这个过程中,地势陡然变缓,河水流速降低,因此华北平原泥沙沉积为患,时间一长,河床被泥沙抬高,竟然形成地上悬河的奇景。

说是奇景,其实是大患,这上面流动的河水,就像一个蓄能大水库,而水坝就是不堪一击的黄土泥沙,一旦堤防崩溃,悬河之下的百姓,就成为河水泥沙的兽食。

早在公元3年左右,黄河就已经开始改道,黄河改道,意味着原来的堤坝崩溃了,沿途百姓深受黄河泛滥之害。

公元11年,黄河改道,沿途百姓不得不逃难奔向别处,一时间山东成为灾民收容所。山东,本来就深受黄河新河道的灾害自身难保,如今更是拥挤不堪。

于是,随着灾害的深入,到公元18年,一支无组织的,庞大到几乎无敌的军队就这样慢慢地在山东半岛形成了。

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因素是饥饿,他们结伙流窜的直接目的是迫切要求填饱肚子。

这支为了灾后活命而逐渐集结起来的军队,横行于山东,一路抢掠,杀戮和绑架。

当地官员几乎无力招架,王莽派兵缴杀,可是这支军队居然越来越强大。

这支军队的成员前额抹红色,以与官军相区别,因此称为赤眉军。

赤为前汉的正色,这支军队只是模模糊糊地认为自己是捍卫先汉朝的战士。

他们是单纯到近乎无知的不识字的文盲,他们没有建立军事组织,没有旗号。

他们纪律的维持方式并不复杂:杀死他人者偿命,伤害他人者要赔偿。

赤眉军的首领们只用低级官员的官衔称呼自己,这大概是因为在他们的知识体系里面,只接触过这些官衔吧。

当然,少数士绅也参加了赤眉军,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影响。赤眉军的权力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

与赤眉军同时期的另一支军队,叫做绿林军的,可谓大名鼎鼎。

他们于公元17年在绿林山形成了一股异常强大的势力。这支军队于公元23年攻占了洛阳,推翻了王莽的政权,建立了更始政权,公元24年,迁都至长安。

跟赤眉军相比,绿林军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首先是因为其领袖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

另一方面,王莽对当时国内的造反势力做了错误的估算,他把自己的官兵分兵两路,兵力分散不说,其用兵的重点也是忽左忽右。

在绿林军垂死挣扎的时候,王莽恰恰把重兵调遣去打赤眉军。

因此,绿林军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歇一口气,其声势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是赤眉军的存在帮助了绿林军的顺利夺权。这一切军事事实,虽然都不是早有预谋的,但是恰到好处地帮助绿林军完成了历史的更替。

既然赤眉军同样声势浩大,那么,绿林军夺取政权之后,赤眉军自然是一百个不服气。

这就是潜在的矛盾冲突。绿林军的更始政权刚刚建立,更始帝刘玄就跟赤眉军闹翻了,原因是刘玄不重视赤眉军的存在。

公元25年,赤眉军进击更始政权所据的关中。

更始政权内部本就不大和睦,绿林军的草创者王匡本来声望显赫,可惜在皇位竞选中败给了姓刘的皇室后裔,所以当赤眉军进击更始政权的时候,王匡就背叛了更始帝,投降了赤眉军。

很快更始政权被赤眉军推翻,更始帝被杀死。

至此,赤眉军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光辉使命,开始彻底走上了下坡路。

赤眉军在推翻掉更始政权之后,毫无组织,毫无纪律,毫无计划,简直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长安城里面横冲直撞,打砸抢烧,挖坟掘墓。

与其说他们夺取了长安政权,不如说他们像难民一样流窜到了长安,只为夺取长安的粮食和财富。

说到底,赤眉军的本质不过是一帮为求饱腹而上蹿下跳的难民,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在长安建立起全新的国家秩序呢?

所谓乱世出英雄,看来要收拾天下残局,还得天降奇人才行哦。

很快,也就是在公元26年初,赤眉军就把长安的物资消耗一空了。

对付没有物质的生活,赤眉军可是行家里手,办法嘛,还是老办法:逃。

怎么逃呢?

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本就是从东边来的,自然是东边已经无利可图了,所以闭着眼睛也知道要往反方向走。

那么就是往西边走咯!

很快,赤眉军就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西边不仅人烟稀少,地形也是千险万难,艰苦的环境让他们很快就吃尽了苦头。

同时,他们深入西北,西北军阀不可能放任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赤眉军在与军阀的斗争中大败,接着祸不单行,西北早寒的天气和异常的暴风雪又让他们的成员大批死亡。

这一切使得他们不得不再次返回长安。

长安还是那个被他们劫掠一空的破败的长安,他们两手空空,因此不得不继续向东挺进,准备回到大平原上去。

当赤眉军再次来到华北平原时,他们发现这里已经是光武帝刘秀的地盘了。

看着刘秀的部队严阵以待,赤眉军灰心丧气,于是不战而降。

光武帝刘秀正是那个天降奇人的天选之子,他吸取了新朝王莽和更始政权刘玄的教训,不冒然攻占长安。

他在华北平原一步一步扎稳脚跟,逐步扩大势力,很快就要完成自己的千秋大业了。

赤眉军于天凤5年在莒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

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

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

随著赤眉军的发展,在地皇3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约十万军队进攻赤眉军,惨遭挫败,赤眉军发展到十万人以上,势力扩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

23年,更始皇帝刘玄已即位并攻入长安,赤眉军先是愿意降于更始,但双方随即再度开战。

25年赤眉军兵分两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领,进攻关中,并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识字,任御史大夫。

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

赤眉军入长安时,因常年的战乱已导致当地残破,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

随后被刘秀派将领冯异击败,遇大雪损失惨重,赤眉军遂决定离开关中。

27年在崤底再被冯异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