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祂的道,又爱祂,尽心尽性事奉祂。”(申10:12)这段经文将人际关系放置在永恒的坐标系中进行考量:
从上帝主权的视角看人: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神与认识自己”,而认识他人则是这两者的自然延伸。当基督徒以“上帝形象承载者”(创1:27)的眼光看待他人时,即便是敌对者(如司提反为打死他的人祷告)或社会弃儿(如德蕾莎修女服务麻风病人),都能从中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神圣尊严,从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在终末审判中实践怜悯:耶稣将“给饥者食、留宿客旅”等行为视为“做在我身上”(太25:35 - 40),雅各警告“对人不怜悯的,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2:13)。这种终末意识促使C.S.路易斯在《大分离》中描写:天堂里充满“曾为他人倒过一杯水”的小人物,地狱则塞满自我中心的宗教家。它提醒着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践行怜悯,关爱他人。
以永恒价值超越功利计算:保罗的“看人不再凭肉体”(林后5:16)原则,打破了以社会贡献度衡量人价值的功利主义观念。德国的潘霍华在纳粹监狱中写下:“终极问题不是如何英雄式地死,而是如何为下一代负责任地活”,这种超越个体生死的爱,源自对上帝永恒计划的确信。它让信徒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不应仅仅以世俗的标准去评判他人。
五、新旧约的救赎脉络:从西奈山到各各他的爱之成全
申命记的伦理教导在基督事件中达到了完全的境界:
基督的道成肉身深化“寄居者”的意义:耶稣“本有神的形象,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腓2:6 - 7),成为了终极的“寄居者”。这赋予了爱邻舍全新的维度:接待一个小子就是接待基督(太18:5)。法国泰泽团体接待战乱地区青年,为他们提供庇护与关爱;北美教会庇护非法移民,给予他们温暖与帮助,都是这种道成肉身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十字架废除冤仇的实践示范:基督在十字架上“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使犹太人与外邦人和好。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由图图大主教推动,以“赦免而非报复”的原则处理种族隔离创伤,这正是十字架救赎在社会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它展示了通过爱与宽容化解仇恨,实现和解与和平的力量。
圣灵内住提供的实践能力:五旬节圣灵降临后,门徒突然能听懂各族方言(徒2:6 - 11),预示着上帝要建立一个超越巴别塔诅咒的合一群体。现代教会推动跨文化婚姻辅导,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夫妻更好地相处;开展多元族群联合崇拜,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都依赖于圣灵打破人际隔阂的强大能力。
结语:成为“圣约群体”的当代实践
申命记第十章的教导,热切呼召信徒在五个层面活出圣约群体的见证:
职场中的公正:坚决拒绝商业贿赂(申10:17),严格遵守商业道德规范;积极保障劳工权益(申24:14 - 15),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
社区中的怜悯:设立食物银行(申14:28 - 29),为贫困家庭提供食物援助;定期探访独居者(雅1:27),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与关怀。
教会中的包容:热情接纳不同文化背景者(加3:28),促进教会内部的文化多元与和谐;建立心理健康关顾体系,关注信徒的心理健康。
社会中的倡导:勇敢地为弱势群体发声(箴31:8 - 9),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环保正义(启11:18),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全球中的使命:大力支持难民事工(太2:13 - 15),为难民提供生活物资与精神支持;积极参与国际调解(太5:9),为世界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借佐西马长老之口所说:“用爱获得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这古老的诫命,如今依然在叩问着每个基督徒:我们的敬畏是否真正化为对邻舍血肉的关怀?我们的神学是否切实转化为抚慰创伤的双手?我们的敬拜是否结出重建社群的美果?在这个充满撕裂与冲突的世界中,这样的生命实践,正是最有力的福音宣言,它向世人展示着基督教信仰的力量与温暖,引领人们走向爱与和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