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十一章,为什么摩西强调要记住耶和华在埃及及旷野所行的神迹?这对于今天的信徒有何启示?
《申命记》第十一章以“你们要谨守遵行我今日吩咐的一切诫命,使你们强壮,得以进去得你们所要得的那地”(申11:8 - 9)为核心要义,通过反复着重强调“记念耶和华在埃及和旷野所行的神迹”(申11:2 - 7),将历史记忆、信仰实践以及土地应许紧密且深刻地联结在一起。这段经文对于当今信徒的灵性塑造具备多重深远的启示,接下来将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历史记忆的神学根基:神迹的双重维度
摩西郑重要求以色列人着重记念两类意义非凡的神迹:
对埃及的审判性神迹:十灾(出11:10)的降临,彻底打破了法老不可一世的权势,清晰且有力地显明耶和华是“天下万神之神”(申10:17),彰显了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血水之灾让埃及的河水化为血水,鱼儿死亡,水源恶臭,这是对埃及人崇拜尼罗河神的沉重打击;蛙灾使青蛙遍布埃及的大街小巷、房屋宫殿,让埃及人苦不堪言;蝇灾带来成群的苍蝇,肆虐着埃及的每一寸土地;瘟疫让埃及人的牲畜大量死亡;疮灾使埃及人身上长满痛苦的毒疮;雹灾伴随着电闪雷鸣,摧毁了埃及的庄稼和树木;蝗灾遮天蔽日,将剩余的植物啃食殆尽;黑暗之灾让埃及陷入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长达三天之久;而最后的击杀长子之灾,更是给埃及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恐惧。红海分开(出14:21 - 28)这一伟大的神迹,既成功拯救了以色列人,使他们摆脱了埃及追兵的威胁,得以安全地踏上自由之路,又对埃及追兵进行了审判,让他们葬身海底。这一事件鲜明地确立了“救赎与审判并存”的神圣公义,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上帝的公正与威严。当以色列人站在红海边,面对汹涌的海水和身后紧追不舍的埃及军队时,他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之中。然而,上帝伸出了大能的手,使红海的海水向两边分开,露出了干燥的海底,让以色列人得以安全通过。而当埃及追兵试图追赶时,海水又突然合拢,将他们全部淹没。
对选民的供应性神迹:在旷野中,吗哪(出16:14 - 15)和磐石出水(出17:6)这两个神迹展现了上帝对选民持续性的恩典供应。吗哪是上帝在以色列人漂泊旷野时,每天清晨降下的一种神奇食物,形状如芫荽子,颜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搀蜜的薄饼,满足了以色列人的饮食需求,让他们在荒芜的旷野中不至于挨饿。磐石出水则是当以色列人在旷野中面临缺水的困境时,上帝指示摩西击打磐石,磐石中便涌出了清凉的泉水,解决了他们的饮水问题。衣服未破、脚未肿(申8:4)的超自然保守,更是体现了上帝对选民生活细节无微不至的护理。在长达四十年的旷野漂泊中,以色列人的衣服没有穿破,鞋子也没有穿坏,这是上帝超自然力量的奇妙保守,让他们感受到上帝时刻与他们同在,眷顾着他们的一切。
当代关联:在当代社会,信徒需要全面且平衡地认识上帝的属性。上帝既威严地审判罪恶,就如同在历史中对埃及的审判一样,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义现象,如贫富差距过大、种族歧视、社会剥削等,都在上帝的审判视野之内;又慈爱地供应人们的需要,在疫情期间,许多人在困境中得到了超乎预期的帮助和支持,这正是上帝慈爱供应的体现。英国神学家莱特(C. Wright)深刻指出:“救赎历史中的神迹,是上帝介入时空的‘圣礼’,为要塑造群体的记忆DNA”(《基督教旧约伦理学》)。这些神迹成为了信仰群体共同的记忆和精神标识,塑造了他们的信仰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记忆的实践目的:从历史认知到生命转化
摩西着重强调记忆具有四个重要的实践性目标:
对抗属灵健忘症:“免得你们的心受迷惑,偏离神去事奉敬拜别神”(申11:16)。旷野中的金牛犊事件(出32章)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它充分证明,一代人亲身经历的恩典很可能在下一代就失传。在现代教会中,正面临着“第二代基督徒信仰流失”的严峻危机。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危机,教会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代际传承机制,例如设立家庭祭坛,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共同敬拜上帝,分享信仰感悟;建立见证档案,将信徒的信仰见证记录下来,供后代学习和传承。
建立顺服的内在动力:“因为你们过约旦河进去得为业之地,并非因你们的义”(申9:5)。神迹记忆能够有力地破除人的自义,让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明白一切的成就和恩赐都来自于上帝的恩典。正如保罗强调“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9)。北美清教徒建立感恩节的初衷,正是将殖民初生存期所经历的奇迹转化为持续感恩的动力。在最初的艰难岁月里,清教徒们在陌生的土地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和帮助,最终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们设立感恩节,通过感恩的行动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顺服上帝的旨意。
培育土地伦理意识:“耶和华你神眷顾的地,从岁首到年终,祂的眼目时常看顾”(申11:12)。迦南地的丰饶与埃及尼罗河的灌溉农业(申11:1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强调了“应许之地”是上帝的恩典,而非通过掠夺所得。这一观念深刻启发了当代生态神学。例如,巴西雨林中的基督徒农民以“土地管家”的身份积极实践可持续农业,他们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反对滥伐森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保护上帝赐予的这片土地。
塑造群体身份认同:“要将这些话教导你们的儿女”(申11:19)。通过节期(如逾越节)、礼仪(如住棚节)和日常教导(门框经文),能够形成一个紧密的“记忆共同体”。韩国教会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地下聚会中,通过背诵申命记来保持民族与信仰认同。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韩国教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迫害,但他们通过对申命记的背诵和传承,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身份认同。这与初期教会以《使徒信经》抵抗罗马帝国压迫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共同的信仰记忆和教义来凝聚群体力量,抵御外部的压力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