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代信徒的三重危机与应对
摩西所预见的危机在当今时代以全新的形态显现出来:
理性主义对神迹的消解:在现代社会,理性主义思潮盛行,有些人将红海分开简单地解释为“自然现象”,认为是特殊的地质条件或气候变化导致海水出现了短暂的分离;将吗哪视为“天然树脂分泌”,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些超自然的神迹,从而削弱了信仰的超验维度。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提出“希望神学”,强调复活神迹是“打破自然律的历史事件”。他认为,复活神迹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传说,更是一个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它打破了自然规律的束缚,给人类带来了终极的盼望。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信徒可以凭借对复活神迹的信仰,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上帝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消费主义对恩典的扭曲:消费主义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将上帝简化为“成功神学”的祝福机器,某些电视布道家鼓吹“十一奉献必得财富”,将信仰与物质利益简单地划等号。这种错误的观念严重扭曲了上帝的恩典。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我们需要回归申命记的“土地神学”。例如,南美长老会推动“什一奉献用于社区扶贫”,将物质祝福转化为群体共享。他们认识到,上帝的恩典不仅仅是个人的物质富足,更是要通过分享和奉献,让更多的人受益,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碎片化对记忆的侵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变得分散,深度记忆能力逐渐被削弱。东正教通过圣像画(如红海拯救场景)进行视觉化记忆,借助艺术的形式将重要的信仰事件和教义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信徒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现代教会也可以积极发展多媒体灵修工具,如圣经事件VR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信徒身临其境地感受圣经中的场景和故事,增强他们的记忆和信仰体验。
四、从记忆到使命的实践路径
个人层面:学习加尔文每日数算“恩典”的习惯,建立“感恩日记”。每天记录下自己所经历的上帝的恩典和祝福,无论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还是面对困难时得到的帮助,都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关爱,增强自己的感恩之心和信仰力量。效法诗篇作者将个人经历编入集体赞歌(如诗136篇“称谢那分裂红海的”)。将自己的信仰经历和感悟以诗歌、赞美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其他信徒分享,不仅可以加深自己对信仰的理解,还能激励和鼓舞他人。
群体层面:非洲教会将部落口述传统与圣经故事结合,创作“出埃及叙事舞”。他们将圣经中的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融入了部落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使圣经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城市教会开设“恩典博物馆”,陈列会友蒙恩见证的实物(如病愈者的医疗报告)。通过展示这些实物,让信徒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和大能,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和信仰热情。
社会层面: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借鉴“出埃及记忆”,通过忏悔过去种族隔离罪行达成和解。在南非的历史上,种族隔离制度给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通过让人们正视历史,忏悔罪行,促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和解与团结。德国教会设立“水晶之夜”纪念日,将历史教训转化为反种族主义行动。“水晶之夜”是纳粹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开始,德国教会通过设立纪念日,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反对种族主义和歧视,倡导和平与正义。
普世层面: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将出埃及解读为“从经济压迫中得自由”。他们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出埃及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事件,更是一个关于解放和自由的象征。在当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着经济压迫和剥削,解放神学鼓励人们为实现经济正义和社会公平而努力奋斗。全球教会气候行动网络引用“土地安息年”原则(利25:4),推动生态公义。“土地安息年”原则强调土地需要休息和恢复,这与现代生态保护的理念相契合。全球教会气候行动网络以此为依据,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采取行动保护地球家园,实现生态公义。
结语:扎根记忆的信仰生命力
申命记第十一章的呼唤,在先知传统中发展为“立石为记”(书4:6 - 7),在基督教会中体现为圣餐礼“为的是记念我”(路22:19)。当今信徒扎根于双重记忆——古以色列的出埃及与基督的复活(林前10:1 - 4),得以在充满“埃及式压迫”(系统不公)和“旷野式试探”(信仰危机)的时代,活出“流奶与蜜”的丰盛生命。正如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写道:“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在黑暗中辨认光的方向。”这永恒的呼召,今日仍在叩击每个信徒的心门,激励着他们坚守信仰,践行使命,在这个世界上彰显上帝的荣耀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