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黄雀在后(1 / 2)且向金陵歌楚声首页

“七皇子?皇上说的是那个周施秉?”竺勿疑接口道。

七皇子李嵩在李安在一票皇子里,算是个另类。对大宝的位子好像没什么野心,只想安心做个富贵王爷,对治国之道也没什么兴趣,吃喝玩乐却是一把好手。跟太子交好,朝野上下都将他看作太子的跟班。虽然是铁杆的太子党,跟其他几个哥哥弟弟关系竟也不错,就连无人问津的李愬,跟他都有些交际。如果说原来李愬几个兄弟之中,唯一能和他说上话的,就只有这个老七了。

所以竺勿一想到此,难免有些诧异。李安在的脸上,玩味之情更重了。

“邹世平…周施秉…光看名字确实有几分相似。”竺勿似乎是在自言自语,不过声音大小,李安在是肯定能听得真切的。

周施秉是益州府知州周肇中的小儿子。建安元年,西蜀初定,朝廷为了安定民心,秉持了蜀人治蜀的原则,西蜀朝廷除了中枢大员,被连锅端到了金陵,其余大部分地方政务,都维持了原样。只是将周肇中派了过来,任西蜀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也只是挂四品的知州衔,恢复了蜀国的旧称:益州。为了表示朝廷对他的重视,又给周肇中在京里挂了一个正三品的光禄寺卿的虚职。方便他于周围诸州府的协调沟通,与周围州府的往来公函除了盖益州知州的章,还可以再加盖光禄寺卿的章,官大一级总是好说话一些。

此外朝廷又减了益州一地三年内一半的税赋,之后五年的税收也不用上缴中枢,只留在本地用来恢复民生。

益州本来就是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前朝留下的都江堰,足可以灌溉方圆百里内的农田。辖内的共井镇所产的食盐,不但供应益州一地,更是远销两湖、甘陕等地。加上本身又有连接身毒、吐蕃等地的商道,自古繁华。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说的就是益州的州府成都。

周肇中上任之后,秉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此外还给厚庵公竖起了牌坊,建好了祠堂,努力收拾民心。发展农桑,鼓励商贸。把益州的茶叶、丝绸通过茶马道卖到身毒、吐蕃那里,又从他们那里买来地毯、皮毛、珠宝、香料,再贩卖给益州富家大户会。江南一地的商人,也会到成都府来找这些商户进货,甚至就连北边燕国的商人,也会来这里进一些稀罕玩意。虽然颇费周折,但挡不住丰厚的利润。总之益州在周肇中的治理下,休养生息,日子是越过越好。

起初人们还觉得这个知州是个大好人,是个软柿子,总有不甘心的跳出来,要恢复旧蜀。复国的旗子还没来得及竖起来,就被周肇中的雷霆手段给掐死了。

驻扎在益州的大军,从成都、乐山两个地方首尾并进,将叛军堵在眉山地界。叛军在粮草无继,军心涣散时候请求投降。无论如何平定叛乱都算是大功劳,谁都没想到周肇中竟然拒绝了。然后命令军队深挖壕沟,扎稳营寨,严防死守,绝不许主动出战,而是将叛军,包夹在岷江和龙泉山中间的狭长地带。二十几天后,算准了叛军粮草已尽,无力为继的时候,这才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猛攻。三万多人的叛军一触即溃,伤亡惨重,绝大部分人是被官军撵到岷江里去的,活生生的被滚滚江水卷走,生死不知。最后活下来的不足五千人,大部分都还带着伤。

西蜀人这才知道了周肇中的冷酷,自此绝了复国的念头。李安在听闻,笑着对朝臣说:“能被朕选去,当这个烫手山芋一样的益州知府,怎么可能只是个老好人?”

“呵呵,朕要的是,能菩萨慈眉,也能金刚怒目。”

周肇中在益州为官,将近二十年,最近致仕回了老家衢州乡下。本来一直跟在他身边的小儿子,周施秉也是要跟着回去的,可是跟在周肇中身边,在成都这种繁华之地呆了二十余年,如何奈的住乡下的寂寞?三十岁的年纪,就要安心做个乡绅,周施秉并不情愿。奈何自己不通经学,科举是肯定考不上的。只好托了门路,到七皇子门下做个幕僚。

“皇上,周施秉确实刚从蜀地回来,在益州也呆了将近二十年,要说对那里风土人情,有些了解也不奇怪,可老奴听说他才学一般,不像是个能持子布局的人,在七皇子身边,也就是个捧哏。”

“那简单,你找人拿着邹世平的画像,去跟周施秉比较对照一下,不就知道了?”

“是,老奴这就差人去办。”

“不要打草惊蛇了。”